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回复: 0

[乌拉特中旗(Urad Middle Banner)] 乌拉满族秧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3 22: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满族秧歌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代渤海国流传一种叫作“踏锤”的民族歌舞,是満族秧歌的起源。満族秧歌亦称“鞑子秧歌”。鞑子秧歌中鞑官官服背后绣“银牌天使”四字,则源于辽代有向女真族索贡海东青的使者号称“天使”,佩银牌。可见其历史久远。近代以来,伴随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流民的迁入,内地秧歌传入吉林。満族秧歌对内地秧歌的美学观念及其音乐、舞蹈形式有所借鉴,并承袭了满族歌舞“莽式空齐”及萨满舞蹈的传统风韵,着重表现満族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当代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乌拉満族秧歌。

満族秧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的舞蹈以表现満族习俗的“吉祥步”动作贯穿始终,男、女同走的“吉祥步”表现着吉祥如意、相互祝福之意。“逗鹰”、“放鹰”、“打马”等动作用来表现狩猎、放鹰、骑射习武的生活,还有表现男人披甲出征之前与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舞蹈动作。在舞蹈队伍前设一领队人,一般都是由族长(満语穆昆达)担当。他手持马叉上、下舞动,指挥舞蹈队表演。満族秧歌另一特点是服饰。男演员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或单穿长袍),脚穿便鞋。女演员梳架子头,小高梁头或抓髻,身穿旗袍或旗褂,脚穿绣花鞋,手持麻布手绢。女子表演面带娇羞,舞步轻盈婀娜,男子则集“扭、逗、浪、欢”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东北秧歌的共性,也融进了满族狩猎和尚武风貌。

信息来源: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8 15:19 , Processed in 0.0446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