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民间文学是闾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口头民间文学,围绕着古老而美丽的闾山和座落于它脚下的古城而产生,它源于群众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反映出人们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渴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编印了《民间故事集》、《闾山的风物传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北镇资料本》。 北镇境内医巫闾山为我国古代五大镇山之一,被推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尔雅·释地》对之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旬瑜琪焉”的赞语。说它如同一块美玉。唐玄宗开元十年,曾封它为“广宁公”,金世宗又加封为“广宁王”,可见其历史之久和影响之大。北镇,古称广宁,有“幽州重镇”之称。自西汉建无虑县迄今历二千余年,世称人杰地灵,名胜古迹遍布全市(县)。二千余年来,汉、满、蒙古、契丹等民族于此富饶而灵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闾山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辉煌。战国时的屈原,极慕闾山,他在《远游》一诗曾写道“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於微闾”。李白、杜甫、徐霞客,曾为生前没能拜谒闾山而发出遗憾:“惜哉医巫闾,作者未抵面。”辽东丹王耶律倍曾隐居于闾山而建望海堂。元宰相耶律楚材,幼时随母在闾山读书,研习治国经略,而后成为元朝宰相。明代重臣李成梁、马永、张邦土等都曾在闾山留下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闾山风物传说与民间故事囊括了上自虞舜,下到清末的千古历史。它的起源与发展有些应该是同北镇的历史同步的;有些是随着名胜古迹的建造与形成而产生的;有些是根据自然景物形成的;有些是根据民族特点、生活习俗形成的,它随着闾山人的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但群众的讲述活动究竟是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它曾是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和乘凉之际的主要文化生活。采访中了解到:闾山风物传说和民间故事种类繁多,名目丰富,大体分为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民俗传说和民间故事等。不论哪种类型都具有地方色彩突出、故事情节优美、语言通俗生动、是非爱憎分明的特点。这些传说故事又大都含有神话或幻想成分,有些故事联结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巧妙地把史实和神话、幻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诱人画面。读来不但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会从中看到某些历史的影子,从而对祖国东北一隅的这片美丽河山增加新的感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传说故事虽然都名不见经传,无法与那些揭示波澜壮阔人生的历史巨著相比拟,但那娓娓向你诉说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什么是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如:关于男女青年爱情的故事中,所描述的男女主人公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不向权贵低头、生死与共、碧血丹心、执著地追求忠贞爱情的精神,足以让人心灵感到震颤;那些有关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用正义战胜1的故事中,主人公那种爱憎分明、不畏1、舍己为人、为民除害的精神着实让人敬佩,给予人深刻的人生启迪。那些关于自然景物的传说、故事中,所描绘的秀美如画的闾山风光,如醉如痴眷恋家乡之情,不仅让人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得到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精神上的陶冶。 这些传说故事中,有的是关于山川景物起源的传说,如《无虑山与赶山鞭》等;有的景物形成紧紧联结着青年男女的坚贞爱情,如《靴子石》、《石抱松和鹰膀松》等;有的是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如《修石坊的传说》、《五门不正鼓楼偏》、《万佛堂的传说》等。北镇市正安镇河南村有个叫冯化民的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故事家,他在地里边干活边给大家讲故事。大家说,你少干点活,给我们讲故事吧。到了间歇时,大家立即把他围上,听他讲故事。还有广宁乡田园子村的丁长海,沟帮子的杨文硕,富屯乡的杨向文,鲍家乡的李有财,广宁乡河洼的李明吉等都是所在地有名的故事家。 由于群众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讲述传说活动日渐被人们所淡漠,加之当年那些讲述者年岁增高,大部已离开人世,一些仍健在的老人也多因病痛或年岁高、记忆力减退等原因,已不能再讲述。而年轻人大多都不会讲述,因此,这项口头文学面临濒危状态。为了抢救医巫闾山民间文学,1984年,北镇文化馆开始了大量搜集整理风物传说和民间故事工作,编印出版了《闾山风物传说》一书,收编传说故事80余篇;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民间文学丛书,收编锦州地区传说故事115篇,其中北镇72篇,并以《闾山风物传说》冠以书名。1986年,全国民间文学三集成活动中,北镇文化馆主持编印的北镇资料本0集传说故事232篇(包括上述书中收编的)。2001年,文化馆又将新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整理出85篇,又从资料本中选出14篇,共99篇编印成书,书名为《闾山民间故事》。 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北镇依山傍水,地灵人杰,重文尚艺之根已深深扎在这块丰厚的土壤上,开花、结果,绵延不断。目前,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已进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