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三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鲜族三老人,是中国朝鲜族传统的民族曲艺形式,它由三个演员以老人角色表演,融朝鲜族的曲艺唱谈、小丑戏、幕间剧等形式而成。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和龙市境内,在当地很受欢迎。 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和龙市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渤海国曾在此建都中京显德府,成就渤海国全盛时期,故和龙又有千年古都的美誉。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孕育着朝鲜族曲艺“三老人”的兴起与发展。和龙市是朝鲜族聚居地,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朝鲜族民族气息。公元1869年,朝鲜饥民陆续冒险越境来到已是清政府封禁之地的和龙垦荒创业。“三老人”这一曲艺形式在生产建设过程娱乐调侃之中逐步发展成型。1945年抗战结束后,庆祝文艺演出盛行,曲艺节目尤其备受欢迎,“三老人”融朝鲜族曲艺唱谈、小丑戏(尔光代)、漫谈、幕间剧等形式的特点,以颂扬民族精神为主,赋予新的内容和表演方式,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逐步发展盛行。 表现形式 三老人以说为主,唱演为辅,运用延边地区的方言,具有延边的地方特点。由演员分别模拟进步、中间、落后三种类型的老人,以争辩形式演出、在笑声中表扬先进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评错误思想、落后现象,嘲笑和抨击敌对潮流。三老人对白朴实,风格幽默。先进者正气凛然,彰显智慧,中间派墙头草形象左右逢源,对白滑稽,落后者易走极端,头脑简单,三个人物相得益彰,浑然成趣。插科打诨中矛盾缓解,起到教育作用。有的唱词简明通俗,点缀其中,谱曲具有明显的朝鲜族风格特点,易学易唱,朗朗上口。三老人扮像幽默滑稽,演员不受年龄约束,往往年少者演出更受欢迎,至于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等形象更是层出不穷。 传承意义 三老人具有人物定型化、结构程式化的特点,尤其是语言幽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发掘、抢救和保护三老人,对延边朝鲜族曲艺的完善和发展乃至全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承保护 在“三老人”的传承过程中,和龙市艺术团发挥了主体作用。和龙市艺术团成立于1957年,成立以来,他们一直以“炕头演出”的形式送戏下乡方式传承着“五老艺术”。“五老艺术”是“三老人”和“老两口对唱”。到2010年,“三老人”的表演形式在艺术团已经传了5代,已培养了20几位传承人。 2008年6月7日,吉林省和龙市申报的“朝鲜族三老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