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海派绒线编结艺术形成于上海,是一种在中国民间传统结线艺术中融入西方钩针编结并利用机制羊毛绒线的服饰编结艺术。十九世纪中叶,西风东渐,开埠之初的申城感受世界风潮,孕育了易得风气之早、善开风气之先的城市文化个性。在由政局变动而发生的“易服”运动中,新的服饰时尚出现。一批深受古典女红艺术熏陶、经受了时代洗礼的中上层家庭的知识女性,尝试着采用英商洋行的机制羊毛绒线,运用棒针和钩针工具,进行服装编结活动。 棒针源于中国,源远流长;钩针,相传由西方教会来华修女传入。千变万化的图案如瑞花祥兽,寄托着祈福求吉的涵义,是兰心惠质的上海女性所创,也是民间古老结线艺术在近代服饰领域中的延伸。清末民初,沪上卢家湾淮海路街区,鲍国芳结成了第一件绒线衣,后有杰出的编结大师黄培英、冯秋萍和李黎明将之发扬光大,并赋予了都市的流行风尚,发展为庞大的妇女手工编结产业。 棒针编结的针法有29种,其中基本针法有6种:起头法、下针、上针、加针、减针和收口法,棒针编结的花样多达2000余种;钩针编结的针法约有30多种,其中基本针法有5种:辫子针、短针、长针、狗牙针和蜜枣针,钩针编结的花样多达3000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