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蟹黄汤包加工制作技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龙袍蟹黄汤包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清朝末年,划子口街道的陶戟师傅创办了“太平春饭馆”,继承了蟹黄汤包传统工艺并传至秦有发,易春炳、沈0 继续经营,深得食客好评。20世纪60年代,秦有发传人周玉春接手百年老店“老鸿园”将蟹黄包工艺承传并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后,“六八酒家”、“长江大酒店”等餐馆应运而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2004年,在市餐饮商会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由24家汤包店组成的“南京餐饮商会龙袍蟹黄汤包分会”,从而使龙袍蟹黄汤包业做大做强,享誉海内外。 龙袍蟹黄汤包以皮薄、卤多、馅嫩、形美、味鲜、肥而不腻出名,选料讲究,配料独特,工艺精湛。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从螃蟹的选择、蒸煮、熬制蟹黄油与皮汤并做成皮冻,再从包子皮的擀制到包馅配料的精选,直至汤包捏制成功,共有33道工序。其成品小巧玲珑,底部呈圆形,上面有33道匀细的褶纹,金黄色的蟹黄嵌入褶纹中心,宛如花蕊,形如待放的秋菊。蒸熟的汤包晶莹剔透,香气四溢,包子馅清晰可见,品尝时再佐以香醋、姜丝,其味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龙袍蟹黄汤包在清朝末年即享有盛名。民国年间至解放前后,许多政府要员、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慕名而来,品尝蟹黄汤包,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改革开放后龙袍蟹黄汤包质量越做越好,声誉越来越大,对发展六合餐饮行业,振兴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