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传说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龟山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主要内容 龟山传说主要流布于洪泽龟山周边地区。 龟山因山形似龟而得名。相传,洪泽的龟山是个公龟,徐州的龟山是个母龟。每天夜间,公龟都要到母龟那儿去幽会,晚出晨归,每次途经龟山北的淮渎庙大门口,都弄得庙宇颤颤巍巍,搞得庙里的和尚又恼又怕,却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某天,有个南仙人来到庙里,和尚向南仙人诉苦,求仙人能够帮其排忧解难。第二天,南仙人围着庙宇查看了下龟山的地形,指着一地告诉老和尚说:“你需在这里挖道沟,大庙方可安宁。”于是,老和尚便派人按南仙人说的地方挖沟,不料白天挖的地方,一夜过后,就复原了,天天挖,天天复原。老和尚感到很纳闷,于是又去请教南仙人。南仙人问明情况后,又指点说:“你要在休息的时候,将铁锹插在挖的地方不要拿走,这样便可挖一点少一点了。”果真不假,没几天工夫一道沟就挖成了。可奇怪的是,当沟挖成后,连续多日龟山周围的湖水尽呈红色,连水草都被染红(现在仍有一种被称为“红草”的水生植物)。这时南仙人才告诉老僧说:“你挖的那个地方正是龟的颈脖处,沟挖成了,也就是龟的颈脖子断了。至于河水呈红色,那是龟血染成的,几日后当一切正常。从此后,庙宇就安然无事了。”老僧听后大惊失色,连声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从此,龟山安然如故,成为淮河入洪泽湖口岸的佛教胜地,至今仍有淮渎庙、安淮寺旧址遗存的明代重修淮渎庙碑记、圣旨碑、清代移建安淮寺碑、陶澍游龟山访禹迹题咏碑、麟庆再查淮渎庙碑以及御码头、宋塔地宫等。 龟山传说形象逼真、生动有趣、流传广泛,是研究洪泽湖地区民间文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传说相关 龟山,位于洪泽县老子山镇南约7公里处,因其形如龟,名龟山,又叫下龟山。龟山位于淮河之滨,三面石壁临湖,一面与陆地相连,形如一只巨龟,匍匐在淮河出口入湖处,是淮运分流的天然鱼嘴。距洪泽县城西南约80华里。 汉晋时,龟山曾为县治,历史多为用兵之地,故龟山又称"军山"。唐宋时龟山有灵慧塔,山麓庙宇连绵,殿阁雄伟,有淮渎神象、大铁佛、五百鎏金铁罗汉等,可惜毁于战火。龟山孤峰峙立,磔主中流,登山纵目,千里长淮,八方烟雨,尽收眼底。古代名人多来此游览吟咏。宋米芾有《龟山寺晚钟》诗,其中“危峰高耸接云楼,落霞映照夕阳村”一句,别具新意。宋代高丽使臣朴寅亮曾到龟山一游,并作《过龟山》诗一首。诗曰:“岩岩峻石叠成山,下着珠蠙一水环。塔影倒垂淮浪底,钟声遥落碧云间。门前客棹洪涛急,竹里僧棋白日闲。一幸胜游堪惜景,故留诗句约重还。”由此可见当年龟山的繁盛情景。 上世纪40年代,日寇侵华,寺庙逐渐衰败下来。八路军更在淮南设立了兵工厂,寺庙内的铁佛、菩萨及银杏古树皆被运往淮南制造兵器。1946年,因战争需要,寺庙全被拆毁,残留的四尊铁佛亦于1956年大炼钢铁时被炸碎回炉,化为铁水。仅留碑刻两块:一块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重修淮渎庙大禹治水获水神巫支祁及泗州筹建淮渎庙的情况。另一块是清代“移建安淮寺碑”,隶书,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扬州阮元撰书,内容主要叙述黄河夺淮之患与老子山船坞等水利工程之事。 上世纪50年代起,当地人挖山不止,整个龟山仅余临水一角,沦为洪泽县老子山镇的一个村庄。 1994年,洪泽县人民政府复建安淮寺,移址于龟山附近的老子山上,这座曾经内供500铁罗汉,僧人近百,曾有骑马关山门之说的江淮名刹终于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