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墨池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传说渊源 洗墨池传说是涟水人民口头创作并广泛流传的传说之一,与曾在涟水做过知军的米芾有关。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大书法家米芾任涟水知军,勤于政事,办事公正,爱民如子,百姓都尊称他为青天。米芾的书房前,有一池塘,酷似元宝状,原名叫“元宝塘”。米芾在涟水任职时作书作画后常在此涤墨,后来任满离涟,人们为纪念他,将“元宝塘”改称“洗墨池”,并留下了大量关于米芾的传说。 基本内容及价值 米芾任涟水知军两年后,任满将离开涟水。涟水地方士绅及黎民百姓都置备了礼物为他送行,被他一一婉言谢绝。临行前,他逐一检点行李,生怕家人暗地里接受别人送来的礼物。检查下来,没发现什么,便告别众位乡亲动身起程。 不料米芾才走了没多远,突然又折转回来,大家都觉得诧异。原来离开涟水前,米芾告诉家人,临行时不许带走涟水一草一木。此时他突然想起自己笔中的余墨是涟水之物,于是便转身回来,把笔统统取出,在“元宝塘”中一一洗涤干净,以示清白。不曾想,涤墨后的池水,竟分为清黑两色,泾渭分明,清的是原来的池水,黑色的是米芾洗墨的水。墨池上空还出现了一团光雾,五光十色,长久不散。大家都说,这是米公留下的清光。昭示了米芾的清廉,送行百姓无不感动得落泪。后人有诗赞道: 一泓池水耀清光,犹是南宫德泽长, 墨沉浮香传胜迹,人人争说米襄阳。 为纪念米芾,涟水人将米芾平素涤墨的“元宝塘”,改称为“米公洗墨池”。 传说米芾走后,在洗墨池上,每天清晨总有薄薄的飞雾萦绕。在淡淡的雾霭中,人们仿佛隐约可以看到米公正在洗墨的形象,这就是涟水有名的八景之一——“墨池飞雾”。 洗墨池传说以米芾为官清正廉洁,离涟时洗墨以示清白为题材,对今人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对研究涟水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传说相关 洗墨池,为米芾在涟水任知军时淘洗笔墨的池子。米芾守涟二年,清正廉明,政简刑清,经济繁荣,人民安康,离任时仍不忘洗净笔中余墨。涟水人倾慕米公清风,在米芾去后,常流涟墨池边,追思怀远。墨池烟雾飞腾时,似见米芾形象隐跃其中,翰墨风流,歌咏不绝。“墨池飞雾”遂成县邑一大名胜,列于涟邑八景之一。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县丞李侃应民之请,在墨池旁树立碑碣曰:“米公洗墨池”。清雍正四年(1726年)夏,知县余光祖于旧址修池构亭树碑,亲书“米南宫洗墨池”、“米公亭”,张鸿儒撰《建米公亭记》,程銮撰《米公亭记书后》,并勒石纪念。工成之时,余光祖设宴米公亭,招饮名流贤士、骚人墨客,诗歌文赋,盛典庆贺,极一时荣。1982年,涟水县人民政府再于旧址重修洗墨池和米公亭,使此千年名胜重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