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调(苏州吟诵、苏州吟诵)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调(苏州吟诵、苏州吟诵)扩展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而且是从孔子和弟子一起吟唱《诗经》时就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当时,诗经三百篇皆“弦歌之”;是古人写诗时推敲平仄的一种手段,- “新诗改罢自长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可证。毛泽东说他的诗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哼”就是吟;吟诵也是一种吟诵音乐,它具有音乐美,因此课堂上读起书来才会“书声琅琅”。吟诵的地方色彩十分明显,任何一种吟诵都是植根于当地的方言、民间音乐和地方曲艺。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吟诵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悦耳动听。它源自于吴方言和吴地音乐。从大的方面说,吴地有文化就有吟诵,有民间音乐就有吟诵。原始社会六首歌谣之一的《斫竹歌》(原始歌谣叫《弹歌》)至今在张家港传唱,苏州吟诵大致和这种声调相类似。言子游学于孔子,也必定带回孔子的吟诵方法或声腔。因此,吟诵实际上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学的重要内容。 沧浪诗社和苏州广电总台音乐频率用了近两年时间,对苏州吟诵进行了采录,共采录了51人。其中,“吴方言吟诵”和“唐门师生吟诵”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吴方言吟诵主要是苏州话吟诵(含苏州市区方言吟诵、吴江方言吟诵、太仓方言吟诵、常熟方言吟诵、张家港方言吟诵);“唐门师生吟诵”传承的是太仓人唐文治的吟诵调,即“唐调”。“唐调”目前是全国性的研究和传承课题,但是在苏州却重视程度不够。这次我们除收集到唐文治的录音外,还有他的苏州籍弟子钱仲联、季位东、陆振岳、范敬宜、戴逸、温渊、黄岳洲等人的录音;也有他的再传弟子陈少松、魏嘉瓒的录音。这些录音是极为珍贵的吟诵传承。51位吟诵者绝大多数都是70岁以上,80岁以上者占百分之八十,90岁以上者8人,年龄最大者98岁。这些老人有的行动不便、有的住在养老院,有的住在县(市),有的住在上海,采录到他们的吟诵极为不易。但现在已经采录完毕,已经制作光盘,成书,准备正式出版。 随着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吟诵也逐渐式微,至今已近乎失传。这次采录,抢救来了苏州吟诵。这对苏州的教育、文化和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都应该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