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回复: 0

[吴中区(Wuzhong District)] 碧螺春制作技艺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6 07: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碧螺春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苏州吴中区洞庭东、西山。碧螺春为成品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品种为太湖原种茶,茶果间作,炒制后色泽碧绿鲜嫩,叶形卷曲如螺,色、香、味别具一格。唐宋时已成为贡茶,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提及。明万历张源的《茶录》,对当时洞庭东、西山绿茶的采摘、炒制有较详记载,与当今碧螺春炒制工艺已基本一致。据《太湖备考》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康熙南巡时,江苏巡抚宋荦以洞庭“吓煞人香”茶进献,康熙帝饮后大加赞赏,并赐名“碧螺春”。

碧螺春茶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茶经》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

碧螺春茶的采制流程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其制作技艺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

经传统采制方法制成的洞庭山碧螺春具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之外形及“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之内质,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有“一嫩(芽)三鲜(色、香、味)”之称。

碧螺春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卷曲型茶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其品级与采制时间关系极大,有“明前”(清明前)、“雨前”(谷雨前)和“炒青”(谷雨后采摘,因气温高,茶叶生产快,茸毛少,体形粗大)之分。从采摘到成品前后共有六道工序,即“采摘、拣剔、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其间的火候强弱是关键,往往上品嫩芽,因火功、炒制技术上的缺陷,便成下乘。碧螺春制作技艺秉承“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成茶品质: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充分体现了制作技艺的独到之处。特殊的炒制工艺,使碧螺春茶具有了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香气浓郁纯正的独特品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18 02:32 , Processed in 0.0355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