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回复: 0

[荔城区(Licheng District)] 江梅妃信仰习俗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9 23: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梅妃信仰习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梅妃信仰习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妃生前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给莆田人民带来无限荣耀,所以莆田人民纪念她,衍生许多民间习俗。江梅妃信仰习俗主要有:“春秋二祭”、“尽封孺人与于归俱赐銮驾”、“莆仙戏发源与发展”、“妃子脊头”翘起的独特建筑等民俗已成为地方独特信仰文化。

一、春秋二祭。春祭: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初七,内容有“初三清晨大吹大鼓打通”。初三上午“红桔叠果龛”,初四晚新娘晋宫朝拜,盼求龙子凤女,初四至初七演戏并正式举行春祭。春祭最庄严是初四晚,主祭梅妃和其兄江采芹,江家因散尽家财赈济灾民,永为人们纪念;春祭最隆重是初七全天梅妃和其兄采芹金身巡游全村。巡游队伍有“仪仗队”、“信女队”、“车鼓队”、“马队”等各种文艺队,参与巡游人数高达800多人,壮观威严。春祭最独特是“红桔叠果龛”,是民间传统美术技艺。待春祭结束,人们把桔塔的桔子卸下来,分发各家各户,以示赐福,保吉祥安康。秋祭:为八月十五至十六二天。十五开始演戏,排上“五果六斋十盘齐”的宴桌为祭品;十六日为主祭日,祭文为“日月递嬗,时值仲秋,追思木本,謦欬如闻,霜露念切,不缺礼文,敬陈庶席,苾苾芬芬。皇妃来格,庇及里民……。”秋祭,最独特是梅妃故里不论在外或是在乡,必须在八月十六重过中秋,秋祭梅妃,意为期盼梅妃魂归故里,形成独特的“重秋”习俗。各家“重秋”主祭品必须象中秋一样,主食炒米粉,另加几道菜,通常有蒸芋头,炒板栗,蛏汤或排骨汤等。炒米粉一般辅料比较多,有肉丝、芋头、蛏干、牡蛎干、香菇、红菇和豆芽菜,芥蓝菜和韭菜等,是莆田独具特色地方小吃。这些菜肴做好后,各家各户都要盛上,祭祀梅妃,怀念妃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秋祭最精彩的是八月十六晚,在梅妃故里南塘重秋赏月。南塘位于梅妃故里西什,是木兰溪下游,方圆百亩,平坦宽阔,清澈如玉,美不胜收,人称“小西湖”。南塘赏月由来已久,是梅妃故里主祭梅妃魄归故里,寓意盼团圆。

二、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根据《江氏族谱》载:“江采蘋,唐皇妃,上阳东宫正一品,号梅妃”,梅妃得宠时,“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刚銮驾”。孺人,据《辞海》《礼记·曲礼下》解释为:“天子之祀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用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母和妻的封号。”按封建时代礼制,妇从夫贵是不可逾越,莆田诸女就不一样。据出土文物考证,自宋代起莆田就有封孺人习俗。如妇女寿终丧家大灯例写“例封孺人”,木立牌上×××公孺人×氏,这是莆田女人的特别殊荣。

銮驾轿是古代专供帝王后妃乘坐的,而莆田女子出嫁时就能乘坐“銮驾轿”,洞房中还悬挂凤灯,这是莆田女性特殊的政治待遇,形成了莆田特有的婚嫁民俗。銮驾轿结构,仿皇家“红轿”制造,轿顶四角饰有四条金漆浮雕金龙,栩栩如生;四周披围红绸,轿顶穹窿式,显得雍华富贵。莆田新嫁娘乘坐“銮驾轿”出嫁。一方面是堂堂正正地宣称是明媒正娶,另一方面是抬高身价,要求男方以“銮驾轿”体面请来,不是自己偷跑到男方来的。如果以后婆媳发生口角,媳妇很自豪地说:“不是你家用龙轿到我家去请,我还不来呢!”

古时新嫁娘出嫁,乘坐“銮驾轿”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必须带上“新娘妈”出嫁。“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收养弃女的黄氏0化身,闰女都以她为“保护神”。“新娘妈”的制作是用一根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白纸剪成的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女人形状。新嫁娘带“新娘妈”到夫家奉祀,祈求保佑,平安度日。莆田女子出嫁乘坐“銮驾轿”的习俗,自唐代一直沿袭至今,只有在上世纪“0四清”至“十年文革”中断。如今许多农村姑娘出嫁又风行乘坐“銮驾轿”,恢复莆田古代女子出嫁的特殊礼遇,享有殊荣。

三、莆仙戏发源与发展。在莆仙戏戏剧史上一直流传着,唐代莆田出个大美女梅妃,很受唐明皇宠爱,为了显示皇恩浩荡,赐皇宫内的一班“梨园”给莆田。这班梨园经梅妃和雷海青修改,后成为莆仙戏的鼻祖。宋代大诗人刘克庄指出莆仙戏来自宫廷,他为宋代黄岩孙主编《仙溪志·艺文志》序记:“唐代莆田民间歌舞百戏盛行,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印证莆仙戏来自宫廷,来自梅妃的传说。

自古以来,莆仙戏是传说梅妃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梅妃故里情钟莆仙戏,对莆仙戏继承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许多人都取得杰出成绩。有著名编剧江东人祁宗灯,先后整理改编传统折子剧《三打王英》,1959年10月在北京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1、1、1、1等观看并与演员合影留念,轰动北京;1980年12月,他与姚清水合作整理改编传统剧本《状元与乞丐》参加全省第十三届戏剧会演,获得剧本一等奖,1982年4月《状元与乞丐》由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调北京汇报演出,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奖,轰动国内剧坛。在演技发展上,梅妃故里,人才辈出,涌现出林金标、祁玉卿、吴清华等一大批莆仙戏传承人。还有化妆师吴玉仁,民乐家林金清、林伟、林静等,为莆仙戏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妃子脊头”翘起的独特建筑。莆田民间传说,梅妃身在皇宫,想到家乡房屋的建筑多是简陋不堪,心中闷闷不乐。唐明皇知道后,特地下旨,准把梅妃家乡的房屋,依照皇宫的形式降低起造,为脊头半翘的“妃子脊头”建筑。莆田民居建筑的形式是带有一定皇宫格调,屋脊两头向上翘其形式有“文脊”和“武脊”两种。所谓“文脊”就是在脊头处用砖砌成倒梯形,类似文人头戴的“生巾帽”一样;有的砌成似“贡银头”,统称为“文脊”,为“生巾脊”或“贡银头”。“文脊”表面抹灰砂,翘起略高于正脊。所谓“武脊”又名“燕尾脊”或“鸱尾脊”,燕尾脊翘起的脊头顶分成两叉,形状似燕子的尾巴。然后用瓦片、筒瓦砌就后表面抹灰砂。若成孤线状翘起较高,中间加两支铁条为撑。如宋古建筑之花莆田城区三清殿正脊两端,也是做“燕尾脊”的;还有象黄石江东浦口宫正脊两端为猫头鹰尾巴状的屋脊并翘起,称为“鸱尾屋脊”。另正脊一般先用预制的海棠形多孔砖砌,共约30厘米高和统长的“脊槛”,上面加砌筒瓦压顶,抹灰,勾缝后还用矿物性颜料彩画。正屋脊的形式均呈一字形的三段脊、五段脊或“七段脊”等,除中间正脊两端成孤线翘起为左右脊头,其他各段正脊位于左边的翘起为左边脊头,位于右边翘起为右边脊头。脊头下的脊檩比相邻的脊檩提高25至35厘米,但檐檩翘起较少,几乎压在下檐上,使檐口成为水平线。因此各段悬山出挑的檩条端部不打檩头瓦,只钉博风板并用筒瓦做博脊,形成独特的莆田民居脊头,这种民居脊头十分科学,既能避雷,又能增加屋面重量,抵御各种台风。莆田民居,加上建筑材料采用红砖和屋面上的红瓦,是全国独有的民居建筑。

江梅妃信仰习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春秋两祭”、“孺人与銮驾轿”和“妃子脊头”建筑对研究福建地方民俗和地方建筑文化具有特殊意义。梅妃的德行情操和忠君报国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15 21:55 , Processed in 0.0586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