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8 20: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全真道教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东道教音乐是山东省烟台市的传统民间音乐。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追随王重阳在创派时的七个胶东道人,被称为“全真七子”。七子在胶东山沟中,萌发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道教创新派系的全真道北七真人。该派倡扬儒、释、道“三教圆融”、“识心见性”,并寓音乐于该教之中——“寓乐于道”。山东道教经韵,流行于泰山“碧霞寺”及鲁南地区道观通用“十方韵”,此韵为全国全真道自清以来全真派宫观通用谱,“崂山韵”则是山东崂山及胶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较长时期所用韵。以胶东道教音乐为代表的山东道教经韵为不可多得稍忽疏即失的山东地方文化珍藏。

胶东道教音乐,携带着近二十多个世纪的记忆,迈着蹒跚的步履,在齐鲁土地上缓缓而行。历史演进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胶东山沟中——今牟平昆嵛山“烟霞洞”,萌发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道教创新派系的全真道北七真人。该教派倡扬儒、释、道“三教圆融”、“识心见性”,并寓音乐于该教之中——“寓乐于道”。受到皇封后,蔚然成为盛行全国的大教派。

由此,追随王重阳在创派时的七个胶东道人,被称为“全真七子”。其中栖霞丘处机(号长春),建树颇大,史学界称“长春弘教”。这位宗教领袖在临终前,设计了全真道向道乡化发展的构想。村庙道人与村民比邻而居,自称“道不离俗”、“以俗养道”,他们保存为数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比如芝罘“阳主庙”。“阳主庙”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至二十世纪30年代,该庙道人朱相坤(其祖父、父亲都为该庙道人)善吹管子,并把所学道曲,与另一位道人林祥瑞组团,于1956年山东民族民间音乐会演时,赴济南演出。还于1948年时,传授给现管子演奏者杨懋铎,1986年为全省调查时录音,此为山东同宫成套连缀演奏之仅存。另一位“北七真人”牟平马丹阳,于金大定时,作琴操《归山操》,现牟平区博物馆内,仍存有康熙时古琴。全真道创派的“七真人”受到皇封以后,在胶东地区活动十分频繁。

山东道教经韵,流行于泰山“碧霞寺”及鲁南地区道观通用“十方韵”,此韵为全国全真道自清以来全真派宫观通用谱,“崂山韵”则是山东崂山及胶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较长时期所用韵。“崂山韵”的流布范围,是以胶东半岛以及辽东半岛这两个北区为主,在历史上胶东地区众多全真道观中,大都用此韵。同时,东北的若干道观,也是沿用“崂山韵”。“崂山韵”突出了虔诚,平日不念,只在初一、十五念,吸收了不少胶东民歌、秧歌、曲艺和戏曲的曲调。

山东道教乐谱记写的曲谱,分别是宋俗字谱及工尺谱写的固定唱名记谱法,遇到改变宫调时,采用强调新宫调的“关键音程”,即“大三度”音程的确立,完成变调的功能。这些“变调谱字”,在胶东“工尺谱本”中并未有记,形成了较封闭的接续方式,只是传谱者口口相传,而岱庙存谱则直接记在谱本上,显示了“十方丛林”的开放。山东全真道器乐演奏的主要乐器为:

大管子:紫檀木、柏木、香椿木制,两头包锡,九孔、八孔两种,分单管、双管(领奏乐器)。

小管子:锡制,八孔,单管(领奏乐器)。

笙:十七簧,分圆笙、方笙两种(伴奏乐器)。

笛:竹制、玉制(伴奏乐器)。

铃:铜制,带木把。内部直径14.5公分(敲击乐器)。

小镲:铜制,直径14.5公分。

手鼓:木制,蒙皮。

以上乐器为普遍应用在全真道宫观中,大多是用八孔管演奏,唯九孔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省调查时,仅在胶东莱阳李成义道人处见到,当时李成义道人已七十多岁,仍能演奏自如。而胶东芝罘阳主庙道人朱相坤所传乐队,仍能演奏同宫成套连缀的道观所存留的器乐曲。朱相坤道人及林祥瑞道人组成的乐队,曾在1956年济南舞台上山东民间音乐汇演中,吹奏了同宫成套连缀的《清江口》、《玉鹅浪》、《醉太平》、《观杂记》四首乐曲。于1986年又重录音,此为山东道观演奏同宫成套连缀之仅存(甚至民间吹奏乐班也不多见)。金大定间,在今牟平城北举办了一场由道士演奏的古琴音乐会。牟平人马钰(丹阳)受到濡染有感而发,创作了琴曲《归山操》并序,此操刻成碑刻现仍矗立在现牟平城南“雷神庙”内。

胶东道教音乐,尽管举步维艰,但,此处道观占有全真道发祥于斯及齐鲁古邦的地利;又有较为完整严格的教规教义作为支撑,且有教徒们苦心经营齐心协力的人和。尽管天时有不少岁月常见阴霾,但地利、人和等缘由,还是在这个圈子内,保存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存。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音乐也必然植根于我国本土音乐之中,山东道教徒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献出了手抄的《宋半字谱》和手抄的《工尺谱》等古谱,以及《崂山韵》和筚篥等乐器及同宫成套连缀演奏的演出形式等等。同时,一批有价值的音乐文献,也跃然纸上。这凡此种种,都为不可多得稍忽疏即失的山东地方文化珍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15 22:43 , Processed in 0.0365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