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一首古代民歌《木兰辞》,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传唱至今,使人们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仰。 《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流传在北方的一1篇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位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木兰出生在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从小就喜欢读兵书习武术。木兰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当时北方边境烽烟四起,皇帝下令征兵北伐。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木兰的父亲也要从军。但木兰的父亲年岁已大,并且染病在身,根本就不能参军上战场杀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独生女的木兰毅然挑起了代父从军的重担,脱下女儿装,换上了戎装,由一个妩媚如花的女郎,一变而成为严阵以待的军中壮士。 战争一直持续了十二年,由于木兰作战勇猛,武艺、兵法样样精通,在军中屡立战功,脱颖而出的她渐渐从一名普通士兵跃居为一名将军。 战争结束了,大军终于凯旋而归。皇帝1行赏,封木兰为尚书郎。但是,木兰却不愿做官,心中始终惦念着家中的父母,她向皇帝请辞返回了故乡。 木兰从军十二年,如今终于又回到家中,脱下战袍,穿起了女装。当她再次出门见一同回来的军中伙伴时,大家都惊呆了。同行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郎! 于是,木兰从军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流传开来。 虽然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正史中却没有关于她的记载。我们最早见到的记载木兰从军故事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其中描写的“木兰”究竟是文学杜撰,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呢?对于在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的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木兰”的名字最早见于民歌《木兰辞》,正史无记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并非真有其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真人真事的不计其数,史载木兰曾1为“孝烈将军”,因此推断木兰确有其人。 其实,早在《木兰辞》问世之前就有人提到木兰了。南北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何承天在他的《姓苑》一书中就已经提到了木兰。元代的碑文《汉孝烈将军记》中用162个字的篇幅,描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祭祀木兰的庙宇在唐代也出现了。晚唐诗人杜牧游木兰山后,曾赋诗一首——《题木兰庙》。在我国古代,为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立庙是没有的,不论立什么庙,都有他原始的化身。另外,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尤其是在《木兰辞》出现的前后一段历史时期中,诗歌中的所谓文艺形象,几乎都有真实的原形,《木兰辞》作为这段时期的作品应该也不例外。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可能有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这自然是非常动人的奇迹。民间歌颂这个英雄女儿,逐渐扩充大篇,修改成精品。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由此可见,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