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炎陵县(Yanling County)] 炎帝传说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8 05: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炎帝传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传说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炎陵县东连巍巍井冈,西接苍茫衡岳,得天地之造化,集山川之钟灵。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炎帝的传说。2008年,炎帝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炎陵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在炎陵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民在世世代代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在炎陵县境内广为流传,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深、流传之久,实属罕见。传说炎帝教民耕种、发明医药、日中为市、织麻为布、削桐为琴……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后世所敬仰。

有关炎帝神农氏崩葬鹿原陂的历史,据《酃县志》记载,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炎帝陵遭人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以至于晋代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和唐代司马贞作《史记•补三皇本纪》,都只知炎帝葬长沙,而不知其确切位置,所以西汉之后宋代以前,鹿原陂炎帝陵既无陵庙,更无修葺活动。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奉炎帝为感生帝,遂遣使遍访天下古陵,于乾德五年(967)在茶陵县南100里之康乐乡(原塘田乡,现鹿原镇)鹿原陂觅得炎帝陵墓,“爰即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五户,专司管理陵庙职事。据罗泌《路史》记载,宋代炎帝陵附近尚存古墓200余坟,均为炎帝神农氏妃后亲宗子属之陵墓。可见当时的炎陵山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炎帝“神灵之栖托之幽宫”。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无论历代王朝对炎帝庙怎样修葺,炎帝陵殿的建制如何变化,人们对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崇敬之情却世代相传。自古以来,这里的老百姓就称鹿原陂为“炎陵山”,又叫“天子坟”。

炎陵县许许多多的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犹如一部“炎帝史”。它蕴藏在炎陵人民心中,相传于平民百姓口中,更给炎帝神农氏生动感人、光芒四射的一生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进一步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了炎帝神农氏的形象。

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炎帝神农氏的主要活动地域为中国的南方,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口头传说,也印证了史籍的记载。千百年来在三湘四水,尤其是以炎陵县炎帝陵为中心的炎帝神农传说圈,据有关民间文学专家学者研究、统计,“至今仍有六七十篇传说活在群众口头上”。如:1989年至1990年编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株洲分卷)中,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就有38篇之多,其中,在炎陵收集的就有17篇,通观这些民间传说,就是一部“炎帝传”。下面转述数则:

1.“炎帝的三个母亲”。

在炎帝陵的东北面,有一座大山,名叫岩鹰山,相传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这座山上。炎帝的母亲叫女登,有一天晚上,她梦见天上的太阳落在自己的怀里,感到又温暖又舒服。过了一年零八个月,女登生下一个红球,红球在地上滚了几滚之后裂开,中间坐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女登见了,非常高兴,连忙把他抱在怀里,用兽皮包好,取名叫石年。

女登和大家一起去采果实,把孩子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让他晒太阳,谁知时间一长,孩子睡醒了,感到又热又饿,便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山中的生灵。这时,岩鹰首先飞过来,为孩子遮荫扇凉。接着,山鹿也跑过来,为孩子喂奶。孩子歇着荫凉,喝着鹿奶,甜甜地睡着了。此后,每当女登离开孩子时,鹰和鹿都会很快过来照护。人们认为鹰和鹿也是炎帝的母亲。由于孩子得到三个“母亲”的精心养育,他三天就会学着说话,五天就会学着走路,九天就长齐了牙齿,而且蛮聪明,逗人喜爱。炎帝长大成人后,额头生得蛮宽,嘴巴长得蛮大,身长八尺七寸,粗壮结实,很有力气。

炎帝去世之后,为了纪念炎帝的三个母亲,人们雕刻石鹰、石鹿,安放在炎帝墓冢左右,和炎帝同享祭祀。宋乾德五年(967)修建炎帝庙时,将石鹰、石鹿移放于主殿前方的左右侧,至今未变动。人们还在岩鹰山修建了“帝母祠”,祭祀炎帝母亲,香火不绝。

2.“神农洞”。

相传,在九烈山(也叫九龙山)下住着一个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娇氏的女儿,名女登。

一日,王母娘娘设蟠桃宴会,宴请9个龙子。在瑶池,七龙子多喝了点酒,回来后就把洞门打开透气睡觉了,洞门也忘了关。第二天醒来,他发现洞口睡着一个美丽的姑娘。七龙子情不自禁地把姑娘抱起,走入洞内。

女登仍然睡着,她梦见一个自称是七龙子的英俊小伙子正和自己亲热。

女登一觉醒来,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梦中的情景,不觉感到脸上发热。自此以后,女登每天都要到洞口去坐一坐。

一天,她在洞口坐了一会儿,便往洞内走去,走着走着,前面越走越宽,越走越亮。洞内有石床、石桌、石碗,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回去后,她和丈夫少典商量,就和丈夫搬到石洞里去住了。

第二年,女登在洞中生下一个7斤重的肉球。这一天,是4月26日。

生下的是个肉球,女登感到纳闷。少典也气得发抖,举起石刀准备把肉球劈开,不料肉球滚动起来,“砰”的一声,自动裂开,跳出一个胖小子,迎风长高3尺。少典和女登又都乐了。女登为他起名“石年”。这个石年,就是后来的炎帝神农;这个洞,后来就叫“神农洞”。

3.“五谷的传说”。

远古时期,人们都是吃鸟兽的肉和山上的野果过日子。到了炎帝神农时,人慢慢多起来了,炎帝心想,鸟兽总会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实,每年可以生长一次,可以源源不断。要是能把那些最壮实的草木拿来种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就不愁食物短缺了。于是,他从山上砍来一些木料,削成启土锄地的耒耜,让他的琉璃狮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己在后面扶着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又从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开始试种起来。

不久,这些种子破土而出,长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几倍的收成。炎帝高兴极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麦、菽五位大臣,带领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湿、肥等情况,划分地段,大面积种植。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打发一只满身通红的神鸟,衔着一株九穗的禾苗,飞到炎帝他们开垦过的土地上空,把种子撒在地里。又命令太阳神和雨神帮助照管。结果,五个地段长出了五种不同的作物。为了便于记忆,炎帝就按五个大臣的名字,把这五种作物叫做稻、黍、稷、麦、菽,这就是五谷的由来。

4.“神农犁”。

一天,炎帝神农氏躺在田垄上苦苦琢磨如何改进耕作技术的问题,想入了迷,大雨将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没感觉到。后来,大概是为自己始终未想出个门道来而生气吧,他竟将一只手猛地戳进地里,又使劲向前一推,当他抬起手时,五条泥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条沟,又深又直,两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齐。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悬空的样子做成一种农具耕田,岂不又省力、又利于作物生长吗?他立即叫来伙伴们,先把一截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前薄后厚、前尖后宽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后部装上一个木把,又找来两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让伙伴们在前面拉,自己扶着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果然,三角形所过之处,地上便留下了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犁沟。耒耜制作成功了,大伙儿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最早形态的耒耜,后人叫“神农犁”。

炎帝的传说在炎陵流传了上千年,炎帝神农氏在开创华夏文明历程中的开拓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正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动力。

神农氏 (前3245~前3080)

神农(Shennong,公元前3245年 — 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神农,又称神农氏,汉族神话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 。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 详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8 15:55 , Processed in 0.0358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