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竹编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为四川特有。在邛崃平乐独具特色的品种为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它是用优质慈竹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抽成细丝,再以瓷器器皿为胎,编织成雅俗共赏,经济实惠并极富特色的竹编工艺美术精品。 平乐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渊源流长的历史酝酿了深厚的文化气息。该地水源充沛,竹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慈竹。是整个四川瓷胎竹编最大的原料产地,也是传统瓷胎竹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方之一。 竹编起源于汉代,早在四川,素有“竹乡”之称。其竹编工艺发达,艺人技艺高超,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巴蜀地区流传为瓷胎竹编工艺。 在瓷胎竹编制作过程中,对选料(慈竹)的要求很严格。而平乐水源充沛,竹资源丰富,尤以盛产慈竹,是整个四川瓷胎竹编原料最大产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乐竹编厂有十多家,仅镇上就有“红星”、“万家”、“江西”等好几家,其中万家竹编厂的工人就达到三四百人,当时是竹编工艺的高峰期。竹编工艺以其款式多样,极富特色,深受社会各界的青睐;产品工艺细腻、精美、高雅,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是旅游纪念中的工艺美术佳品,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珍藏价值。 竹编是传统的地方独特手工制作,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丝”的技艺特色,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在选料上要求严格,水性要好,竹子过老过嫩的都不行,专择选生长期为2—3年,节距一尺二寸以上,无划伤斑迹的慈竹。 竹编工艺流程是通过选竹、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然后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十四道工序加工成丝,最后在茶具、酒具、花瓶外层编织出各种图案,全过程有十五道工序,使之成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精品。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器物当中就有竹编器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成都凤凰山西汉木椁墓也出土了竹编器物。到了清代光绪年间,随着瓷胎竹编的兴起使素有“竹乡”之称的四川更发挥出竹编的魅力。如今,瓷胎竹编通过百年的传承使平乐的竹编得到更好的弘扬。瓷胎竹编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丝”的技艺特点,使素有“竹乡”之称的四川更发挥出竹编的魅力,它既是传统竹编手工艺的承载体,也参杂了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极具开发和研究价值。瓷胎竹编采用景德镇的白瓷,在白瓷外以经纬的竹丝把它编制成各种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千姿百态,可谓一幅美丽的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