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贾”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是苗语的音译词,在丹寨苗语中有“讲、说、评、论”等含义。“贾”,学术界多意译为“理词”,而最准确的意译应该为“贾理”。“贾”既是对这类亦诗亦歌体口头作品样式总的专称,也是对这种样式的单个作品的通称,由许许多多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篇章组成,总篇幅超过1万行。 苗族口述历史文学经典《贾理》广泛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该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辖凯里市及麻江、雷山、丹寨、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台江、剑河15个县和凯里经济开发区。 黔东南州各地的《贾理》民间版本的内容有同有异,各具特色。相同的是,它们的第一部分都从开天辟地、运金运银、铸造日月、射日月、请日月、卵生万物鬼灵和人类始祖说起,继之以人类始祖与雷公斗法,导致洪水淹没大地。洪水消退后,兄妹无奈成亲,人类得以繁育,接着是人口压力或民族纷争,苗族先民大迁徙……以及各支系分迁各地。只有从江版本略异。从江《贾理》无运金银、打柱撑天之说,并认为日月是原本就有的,多余的日月也用不着去射下来,而是通过栽岩立约,由一对日月分别轮流出来照亮。这些关于苗族族源命运的史话传说既是族群认同的依据,也是《贾理》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下来的基础。尽管《贾理》会因社会变化需要对《贾理》原有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但决不涉及上述经典性的内容。第二部分各地版本都有关于早期婚姻制度的演变、中古时期的分支开亲、《贾理》从天上来、以《贾理》治地方、议榔、栽岩、造鼓祭祖,以及古代知识的技艺发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差异主要表现在编排的顺序上各有先后,具体内容也各有则重,甚至大异其趣。如议榔、栽岩都是性质相同的盟约活动,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但从江的《贾理》,却有一系列虚拟的有关天地之间、动物之间、植物之间、动植物之间,以及人类与动物、植物甚至非生物之间的栽岩立约活动,昭示了苗族谋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性和睿智,也显示出从江《贾理》独具的地方特色。 “贾理”是一部叙事述典、教化人心、整合社会的口述经典巨制。根据已出版和待出版的苗汉对译的《贾理》文本,几乎看不到汉语借词,其定型期可断在清代改土归流之前,其草创期则可推至社会复杂化程度较高的父系社会中期。其中关于万物之起源等内容,当取自更早时期产生并传承下来的神话传说。其余内容是历代有选择地层累叠加上去的。历史上,苗族以议榔(栽岩)立法、理老司法、鼓社执法来维护苗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议榔是跨越不同聚落血缘宗支鼓社盟会立约的活动。由此产生的规约,体现了公众的意志和利益,人人必须遵守。最早的规约即最早的古规古理。它与族源传说、祖宗崇拜以及相关天地形成、卵生万物、鬼灵和人祖的神话传说结合,便构成了《贾理》的雏形。以后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人类面临的困惑和难题越来越多,于是才有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不断的调适,有了各种知识技艺的不断发明创新,于是才有一次次议榔和人际关系的调整,《贾理》的内容也不断调整和丰富起来。尤其是负责处纠判案的理老、往往会将由他经手的成功典型,精心加工提炼,充实到本地的《贾理》版本中去,临近的理老相与效法,经典案例和理辞也就越来越多。黔东南苗族自立自主的传统社会秩序在清代雍正年间被打破,但很快就爆发包利、红银为首的苗族反清大起义,七省清兵数万人赶来镇压,双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战后,朝廷不得不采取“风俗治理”的政策,为此,乾隆专门下了“苗众一切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不得绳以官法”的圣旨,所谓“苗例”,当是指苗族按《贾理》治理地方的传统惯例。民国年间,汉人戴星武主政舟溪区(原属炉山县),专门邀请当地的理老到区公所坐堂办案,一时大治,至今仍引为美谈。新中国成立以后,《贾理》成为政策法律的有益补充。许多苗族的乡规民约就是在官方指导下,充分吸收《贾理》的合理内涵制定出来的。一些复杂的案件,法院判不服的,理老用《贾理》去评断,当事双方都服判,绝无反复。无怪乎基层干部慨言:“光懂政策,不懂贾理,当不好干部。” 《贾理》以苗语中部方言传播,流行范围仅限于苗语中部方言区,《贾理》的使用者也仅限于该方言区的苗族。因此,它的内容、功能、适用场合、表述方式、传承方式诸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特征;它记述苗族中近古以来在黔东南境内分支开亲、分流迁居,以及各支系与异族之间交往传说,证之以苗族的其他口碑,大都可以指实,具有可靠的文献学价值;它集中体现了苗族人生观、自然观、文化观、价值观,反映了苗族的民族意志和根本利益,是苗族判别善恶是非的根本依据和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苗族传统社会里,榔社组织依据《贾理》议榔立法、理老依据《贾理》司法、寨老或鼓藏头依据《贾理》主持公共事务和执法、巫师依据《贾理》主持祭祀和祈禳,在社会管理领域,《贾理》俨若苗族的“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被大量用于排解纠纷,评理断案,就是在走向法治的今天,依然是国家法律政策的有益补充,频频用于民间非诉讼调解;《贾理》讲究表达效果,一句话之意,两句去陈述,形成一组对偶句,上下对仗工整、语词声调高低升降、起伏跌宕,极富韵律美。句式以五言为主,兼以少量长短句,长短交错使用,并选用大量同义词、反义词、反义词和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形成其特有的语言表达技巧。 《贾理》记述和反映了苗族古史的传说时代至清代中期的发展脉络,涉及文、史、哲、经、法、科技、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等领域。从知识意义上讲,堪称苗族传统知识的百科全书;从精神信仰的意义上讲,可谓苗族的圣经;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不愧为苗族的习惯法典,因而具有十分可贵的多学科研究价值。其中关于天地形成、卵生万物到人类社会形成的神话,折射了苗族先民古朴的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是探究苗族原始哲学社会思想的基石;关于万物有灵、人神同源、人祖争大的神话传说和制鼓祭祖缘起的描述,是探讨苗族原始宗教巫术和祖宗崇拜的最佳切入点;关于兄妹开亲、嫁男嫁女、分支开亲和大量婚姻纠纷的案例、理辞,是研究苗族婚制婚俗及相关伦理道德仪礼风范的绝妙参考。《贾理》关于苗族中近古以来支系分流播散的原因、去向、路线的追述,连支系名、异族名、人名、地名,以及可资推断年代的血缘代数,都有明确的交待,并大都可以指实,是苗族支系断代史、宗族史和族群关系史的可靠口碑史料。其中很难找到汉语借词。《贾理》古词甚多,内蕴丰厚,是苗族语言学研究最好不过的系统资料。同时现在仍具有实用价值:记述的古老苗历,在一些地方依然沿用不衰。主要用于选择日子,把握季节、指导生产生活;记述的农技、匠艺、加工、织造等传统知识技艺,大多至今仍在沿袭使用中;在一些地区仍被用于非诉讼调解,效果甚佳;其中的不少篇目,仍被一些地方选作历史文化知识传播、伦理道德教育的口头教材。“贾”在千百年的流传与传承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承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苗家人对“贾”的高度崇敬与虔诚的心理,以及对传承“贾”的十分庄重与严肃的态度。当然,由于传承的步异性,各地在传承习俗的细节上略有不同。“贾”口头传承,口授心记,具体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办班传授、家庭传承和拜师学习三种。办班传授,即由众所推崇的贾师以开办培训班的形式,向学员们系统传授。贾师和学员一般以选择确定,学员的贫富、俊丑、年纪、是否残疾等条件都不论。贾师与学员一般都是同一寨子或附近寨子的人,每班学员一般只收几人。办班传授在解放前及解放初的丹寨很流行;家庭传承,即懂“贾”的长辈传授给家中的晚辈;拜师传授,即爱好“贾”者自己寻访贾师求教,贾师个别传授。有的人是通过两种以上的形式习得。“贾”的传授的时间地点对象有限制:传授“贾”的时间,按传统须选在农历正月或二月的月初至十五期间内举行,祈望像月亮由缺变圆逐夜更明亮那样,愈学心思愈明懂理愈多;每期学习天数可多可少,但最长不超过12天;一期学(授)不会可以来年继续(授),但最多只能连学(授)3年,也有的地方是选在冬闲时间,连学最多10天结束。由于“贾”频频使用于排解矛盾纠纷、祭祀祖先、祈禳等场合,学员可以经常有跟贾师见习和切磋的机会,为复习和理解、掌握“贾”创造了条件。传授地点须在室内。女性不能参加学“贾”与用“贾”。“贾”传授的仪式庄严而特别:开授要选择吉日举行敬祭“定拉”神仪式。传说“贾”是“定拉”等神首创的。吉日按苗历嗄进来选择,例如选在有水獭宿当值的日子。过去每个学员要送一两2钱银子,(后随时代改为1.2元银元)、几把摘糯谷(约10公斤)给贾师。仪式开始前,每人先制备一套12支1尺2寸(40厘米)长的竹签,称为“贾签”或“理片”。升盛白米,米上放置1.2两银子(后随时代为1.2元银元或人民币),插上香火,然后贾师杀鸭或鸡,敬祭定拉神后即可开授。贾师以“领众随”的方法逐句教唱。学完一段或一篇,有时贾师会让学员“背唱”,若有唱错处,贾师就提醒纠正,在学习中,每人面前放着那套“贾签”,每唱一句就拿(放)一支,如此循环。“贾”的传承人的义务:学习掌握“贾”的人,要终生铭记,要有公益心,乐于用“贾”义务为群众服务。若是担当寨老、巫师等角色,更是要热心为群众解难排忧,除了吃一餐饭或收受一点传统礼规,不要另外的报酬。 在黔东南州发现的《贾理》传人约有100人,他们分属12个县(市)。黎平县谱系:……姜老祖父亲→姜老祖→姜统珍;雷山县谱系……你久往父亲→你久往→久往你→往你包→唐仁义;凯里谱系……龙沙依祖父→龙沙依父亲→龙沙依→龙秀国;丹寨县谱系……莫吉往族叔→莫吉往→莫汝贵→莫良森→莫敬虎、莫良伟;从江县谱系……韦固来→王家富→韦高明→韦老生、王老果、龙老义、王强西、龙老周、韦老拨;剑河县谱系……栋觉→勇觉→宝觉→播往觉→金类录→耶觉→胡朝发。代表性传承人有:吴正杰,男,施秉县杨柳塘高塘村人;胡朝发,男,剑河县岑松镇柳旁村人;万文均,男,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人;王成武,男,黄平县新州镇茅坡村人;韦老洛,男,从江县加勉乡别纠村人;杨显巴,男,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人;龙秀国,男,凯里市舟溪镇青杠村人;汪文国,男,麻江县铜鼓镇新华村人;龙玉辉,男,凯里开发区同兴村人;唐炳武,男,雷山县丹江镇陶尧村人;莫良生,男,丹寨县兴仁镇翻杠村人;万五行,男,台江县方召乡巫脚村人;姜中文,男,黎平县平寨乡己得村人。 目前,黔东南掌握《贾理》的人已不多,全部掌握的人更少,且大多已是风烛残年,其濒危程度令人堪忧,抢救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