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与其他戏曲艺术一样,不仅能在方寸之间演绎天地四方,又能呈现百万大军恢宏浩荡。如今,在易门县铜厂乡仍然流传着这种古老的艺术,成为当地难得的乡村文化现象。 说到铜厂皮影,得先从易门皮影说起。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明、清两代则是皮影戏最为兴盛和广为流传的时期。而据相关文献记述,易门的皮影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为广东皮影戏艺人来当地表演后所传并发展。 据了解,旧时在易门,皮影戏艺人们经常会演绎《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传统剧目。而对于皮影戏本身,人们又将其称为“皮人戏”“灯影”和“愿戏”。“皮人戏”颇好理解,那“灯影”和“愿戏”又是作何解释呢?原来,将其叫做“灯影”是因在演绎时,灯的光源经照射皮人后,皮人在白布幕上形成影子。而“愿戏”的形成则是在旧时,人们盼望通过唱皮影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在曲调方面,易门皮影戏分为“苦蔬调”、滇剧唱腔和“一窝蜂”三种。先说“苦蔬调”,它为县城、浦贝、十街等地采用,因其曲调凄凉、委婉而得名。其次是滇剧唱腔,据说1929年,县城的滇剧艺人组织创立了“国乐专修馆”,他们既唱滇剧,又用滇剧文武场面演唱皮影戏,以生、旦、净、末、丑各路演员完成皮影戏各剧目不同角色的道白和唱段。而“一窝蜂”则是因皮影艺人学习川剧高腔特点,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此种唱腔流行于小街、六街等地,该曲调活泼流畅,音域较宽,过门较长,节奏较强,很有评弹、说唱的风格。在演绎时,人们用一木棒敲击牛角掌握节奏,一两个人也能够演唱各个剧目中的众多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在易门会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