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回复: 0

[汉阴县(Hanyin County)] 汉阴花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7 2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阴素有“安康白菜心”之称。生长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节日庆典之时,最喜爱看在汉阴民言、民歌、民舞、民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地方文艺,这就是汉阴花鼓。

花鼓,又名小调,锣鼓伴唱锣鼓伴唱即兴杂唱,有歌有舞,顾名思义称花鼓。唱花鼓是汉阴民间中最常见、流传最广,普及面最高的一种娱乐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局限,能即兴创作演唱。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等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只要敲起锣鼓,便可吆喝着唱起来。由于它形式活泼,适应性强,顾被彩莲船、地蹦子(即小场子)及其它民间戏曲、歌舞采用,增添了色彩,深受群众喜爱,其流传久远的传统唱词,至今依然脍炙人口。汉阴花鼓又受多方文化影响,南北融合,东西荟萃,使得这一传统民间文艺呈现出风格殊异、色彩斑斓的景象。

汉阴花鼓,开始多以抒发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不公开演唱,后来演变成节庆、婚庆、寿庆及自娱自乐的多种形式和内容,公开演唱。花鼓曲调流畅,节凑鲜明,情绪欢快,且歌词通俗,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广受百姓欢迎,千年流传。20世纪80年代初,曾掀起一个小高潮。1988年正月,回乡探亲的南京金陵广播电台资深记者黄高德,协助县计量器厂举办了汉阴“山鹰杯”花鼓子竞唱晚会,观众近万人。嗣后,黄高德将精选录制的汉阴花鼓子在金陵广播电台对台、对东南亚华人播出,引起了海内外较大反响。

一、花鼓渊源

花鼓在汉阴起源很早。据传,远古农耕文明时期,汉阴巴人薅秧薅草时,为助兴和加油,常在田间地头设专人敲锣打鼓喊唱,干农活休息时,众人又常围在一起,在锣鼓声人即兴歌舞,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唐将班子花鼓”。汉代的秦陇马上鼓吹乐,三国时诸葛亮军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的军中吹乐,先后传来汉阴。当地的唐将班子花鼓吸收了营养,花鼓从田间地头上岸,用于了民间节庆仪式。宋杂剧中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旱船”等,其艺术化了的舞段形式传入汉阴,使汉阴原始花鼓增加了舞蹈成分。近代,湘鄂皖移民带来的花鼓曲调与汉阴当地花鼓相融合,衍化发展成了新的花鼓形制,使汉阴花鼓从此独具一格,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民国以来的汉阴花鼓,虽有约定俗成,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二、艺术特色

花鼓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它把一支支花鼓小调有机地联缀起来,或单独使用或用几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唱腔。音乐旋律自然,节奏鲜明,唱词通俗,以打击乐伴奏,群众喜闻乐听。花鼓无固定歌词,以即兴演唱为主,见人见事见景生情,全凭演唱者的才思和语言,起唱多以四句半或两句半为“引子”,就是歌头,接着是连述句述事述情,俗称“数板”,锣鼓间奏,最后以两句半结尾。不少唱花鼓子民间艺人,即兴填词,充分发挥,以逗、捧、对唱、连板等形式活跃气氛,妙趣横生。

汉阴花鼓,唱与鼓穿插进行,唱中有鼓,鼓中有唱,边唱边鼓。唱腔抑扬有致、高亢低回,粗犷浑厚,圆润婉转,动听悦耳;演唱形式一般一头一尾是单唱,中间是对唱;演唱风格热烈奔放,活泼向上,给人鼓舞,催人奋进,从而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激发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三、表演形式

汉阴花鼓表演,分歌舞、戏剧、不化妆生唱(俗称闹玩子)三大类,其中以歌舞类常见。

1、花鼓歌舞类主要是以下两种:

玩彩船又名玩采莲船、跑旱船。彩船中坐一花枝招展的女子,船两边配各一名划船手,再配以诙谐滑稽的老摇婆和老艄公,在锣鼓声中跑船、划船,穿插表演和唱花鼓。

地蹦子演员只二人,一人扮旦角,一人扮男丑,锣鼓伴奏边歌边舞。

2、花鼓戏类有:

小唱子又名二棚子、腊花戏。这是花鼓戏较高级的一种,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具有文武场面,近于戏曲形式。

八岔分阳八岔与阴八岔两种,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

不化妆坐唱俗称唱花鼓子或闹玩子,演唱者不化妆围坐在一起,在锣鼓声中只唱不舞不跳。在场的人,个个均可即兴抢唱、对唱、合场,群众的参与性强。这种形式,多活跃在民间家庭院落,红白喜事场合。

四、传承价值

汉阴花鼓,内涵深,外延广,自有特点,不同于凤阳花鼓、湖南花鼓、商洛花鼓,亦歌亦舞亦戏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诙谐有趣,流传久远,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在音乐舞蹈戏曲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传承价值不可估量。

目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冲击,汉阴花鼓处于濒危状态,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抢救和保护。

花鼓调子大体可以分为客体聚会演唱,主体咏叹演唱,劳作行业演唱三种。第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助兴、增添热闹成分,有一定的表演性;第二种为个人自唱自吟,用以发泄哀乐情绪,兴致处还口叫锣鼓点子自乐;第三种演唱主要特点是唱法自由,句子可长可短,节奏也随步伐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兼顾助兴和统一意志的作用。

花鼓子在演唱上一般都有锣鼓点子相伴。在调式上以五声徽调为主,在句式上以七字句为主。很讲究对偶和韵律。一个完整的花鼓是用对偶的四句一韵来表达一个中心思想,个别的是在第四句中进行联唱,联唱的词也是韵律相同的一段一段的,每段之间可以有机转换,联唱是一个调式,有说唱的味道,唱词内容有典故、有叙事、有描写场景等。总之,完整的“四句”都要用锣鼓点子来“打开”,锣敲点子分为头拍、二拍、落拍。唱完一二句打头拍、头拍打四个节拍,唱完三句打二拍,二拍打八个节拍,唱完四句打落拍,落的节拍由现场情况而定,可长可短,可紧可松,这些处理的办法多年来已在群众中成为惯例。

汉阴花鼓演出极为方便、简易,院落、堂屋铺上一张席,即可开演,场头、地头亦可以随地跳唱。无布景、无桌椅、全靠演员虚拟动作表演。有的化妆演出,也有不化妆演出的,即使化妆也都十分简单,一般男角头戴草圈帽,腰系围带,脸上涂块白豆腐干,手拿长杆烟锅或折扇;女角头上包一花色帕子,插一朵绸或纸花,穿上时兴服装,围上印花裙子,手拿一把花折扇、一条花手帕或一顶小伞,即可登场演出。表演身段以跳扭为主,其名目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麻雀跳、双蹬跳、倒身跳、单腿跳、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88)跳等。跳法虽然很多,但跳扭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随剧情和人物情绪自由发挥。

汉阴花鼓子旋律自然,节奏鲜明,唱词通俗,以打击乐伴奏,群众喜闻乐听。花鼓无固定歌词,以即兴演唱为主,见人见事见景生情,全凭演唱者的才思和语言,起唱多以四句半或两句半为“引子”,就是歌头,接着是连述句述事述情,俗称“数板”,锣鼓间奏,最后以两句半结尾。不少唱花鼓子民间艺人,即兴填词,充分发挥,以逗、捧、对唱、连板等形式活跃气氛,妙趣横生。

花鼓,是汉阴极重要文化资源,只要能推陈出新,升级提高,创新唱词和表演手法,既可用于大众的自娱自乐,也可寓教于乐,用于各部门各单位的宣传工作,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部门业务工作服务,更可用于节庆和旅游景点演出,为发展旅游业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28 20:47 , Processed in 0.0506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