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打铁火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庄村座落于太行山东麓的绵河中下游西岸,属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微水镇辖区,与县城驻地微水隔河相望。相传,罗庄村始建于唐代早期,因隋代义军大将罗世义葬于此地而得名。 罗庄打铁火始创于300多年前。据尹氏老艺人讲,他爷爷15岁到山西给一家铸锅作坊当童工,在劳作期间常把废铁水倾倒山下,发现铁水碰到灌木丛上火花四溅非常好看好玩。后来,他把熔化铁水的技艺带回罗庄,同伙伴们研究出“棍舀棒打”的表演技艺,每年正月十九组织人们打铁火玩儿,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久而久之,打铁火演变成罗庄庙会必不可少的烟火艺术。这种独特的烟火艺术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罗庄打铁火的传统操作技艺比较繁琐复杂,大致分为“炼火”和“打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选择地形,砌造炼铁炉。把从山西专程运回的矸石碾粉,加水和泥捏制成罐形。再把砸碎的生铁块装入矸子罐中,并将罐放置在已铺好柴炭的炼铁炉内。然后是蒙顶、封炉、点火,用风箱鼓风助燃,直至把生铁熔化成铁水;第二步便是把盛满铁水的矸子罐夹运出来,一人用挖有小坑的湿柳木棍(俗称操火棍)舀起铁水,另一人用打火棒猛击其棍,铁水受震冲撒到用树枝编制的碰火架上,瞬间喷金溅玉火花飞扬,灿烂多姿美不胜收。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高炉、鼓风机熔化铁水,大幅度缩短了“炼火”过程。但“打火”程序丝毫没变,“棍舀棒打”技艺至今沿用。 打铁火是罗庄村特有的烟火表演艺术,它源于民间作坊,兴于乡村庙会,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古老的文化韵味。为了祈求过程平安,打火者须前一个月不进“月房”、“孝房”。打铁火过程分为“开门火”、“许愿火”、“平安火”三步走。“开门火”即先打“天门”、“地门”、“人门”三个单火,再打一个“天、地、人门”合并的集体火,寓意着天人合一的礼数;“许愿火”是有人祈寿求福施舍善款,许诺一定数量的私家火;“平安火”即是大众之火,没有定数,打完为止。 打铁火是罗庄村特有的烟火表演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古老的文化韵味。它源于民间作坊,兴于乡村节日,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乡亲们平安幸福的希望。它的特点是成本低廉、运作安全、表演环保、红火热闹、群众喜欢。 打铁火是罗庄村特有的烟火表演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古老的文化韵味。它源于民间作坊,兴于乡村节日,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乡亲们平安幸福的希望。它的特点是成本低廉、运作安全、表演环保、红火热闹、群众喜欢。 罗庄打铁火凝聚着祖先们追求幸福的虔诚,寄托着乡亲们祈福禳灾的愿望。在当地流传着“看看打铁火,一年日子火”、“受受铁火烤,年年疾病少”的乡风俗语。罗庄打铁火安全、环保、深受群众喜爱。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淡化了人们的文化意识,费工耗资的打铁火艺术不再被人重视。老艺人纷纷过世,后辈弟子均已岁至花甲古稀之年,传统打铁火艺术面临着断代绝迹的危机。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