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泽弦子腔戏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弦子腔戏又称瞪脖筋戏,约产生于清嘉庆年间,是丝弦剧种的前身,为鸡泽县独有的地方剧种。早期活跃在山西太原、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一带,现流传保存于鸡泽县韩固营村。 弦子腔戏是大戏,属于梆子腔戏。腔戏比丝弦唱腔较为复杂。曲腔高亢明亮,旋律流畅,特别是句后的拖腔上跳下滑,前真后假、前后呼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慢板、快板、散板、流水板、二板、头板﹑反调(哇哇调)、哚口叙、二宫调等。早期文武场主要用板胡、琵琶、板、皮鼓、锣、鼓、镲﹑手锣等伴奏,而后又增添了二胡、笛子等。角色行当齐全,有老生、小生、红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花脸等行当。主要的传统剧目有《骂殿》、《反云南》、《昆山》、《征西》、《下寒疆》、《下河西》、《煤山》、《榆林府》、《打鸟》、《游宫》、《徐延昭打朝》、《赵匡胤下河东》等。1968年至1975年期间,村里成立文艺宣传队,编排了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红嫂》等。 弦子腔戏通过人们的历代相传,经过改革、创新、发展已形成了它的独特艺术风格,特别是它的唱腔:前真后假,拖腔上跳下滑,与众不同。弦子腔戏历史悠久,在50—70年代弦子腔戏达到鼎盛时期,是活跃在我们燕赵大地戏坛上的一枝鲜花。它产生于民间,服务于人民,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戏曲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弦子腔戏也不例外,急需扶持、抢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