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5年(1946)前后活动于双池、回龙及温泉郭家掌一带。双池高跷活动大约始于清末民国初年。据了解,光绪年间,山东西部农民陆续逃荒迁移到山西,双池一带成了难民聚集地之一。难民把齐鲁大地各种文化娱乐和强身健体的传统方式也带到了当地,特别是把武术和杂技的技巧,柔合到高跷活动中来,使当地沿传单调的高跷活跃起来。双池的高跷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即组织沿街挨门挨店拜年恭贺。店东作喜庆大事,予以答谢,因此当地有“高跷上门,买卖兴隆”之说。双池的高跷在表演形式上强调走跳结合,惊险奇巧,推陈出新,除了一般的掏场子,主要是表演“过天桥”、“跌八叉”、“扑蝶”等高难度动作。在装扮角色上,惯用古代和现代人物相结合,脸谱对比强烈。一场“扑蝶”把一男一女追逐嬉戏中的神态,通过一招一式的跳跃充分展示出来。 民国31年(1942)至民国32年(1943)驻郭家掌村的晋军42师师部,连续二年在当地组织军队高跷大赛,表演者多达200余人。表演者都化妆为古代(如西游记、水浒人物)或现代人物(有工人、农民、战士、日军、汉奸),边舞边表演。元宵之夜又组织了高跷提灯会,轰动周围四五十里以内的百姓。近年一些厂矿企业在元宵节亦组织踩高跷街头表演,但只限于一般秧歌舞步和脸谱服装,远远达不到当年双池和郭家掌高跷活动的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