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笙、管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高县高山屯笙管制作始于清乾隆年间,据传,高山屯村民高永恩曾收留救治一名河北籍病危的老人。老人病愈后感恩心切,无以施报,遂将自己的绝技(制作笙、管、唢呐)传授于高永恩,两年后又收高永恩之子高普为徒。高普在父亲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继承了笙、管、唢呐乐器制作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高家制作的笙为十七簧圆形口含式壶嘴抱笙,苗杆的排列法是:前排第一根为一空,二上,三大乙,四大四,五大反,六勾反,七大工,八四五,九空,十小工,十一青工,十二青尺,十三小六,十四大合,十五大尺,十六贝四,十七空。制作步骤主要分为笙斗、笙苗、笙束三部分。笙斗是指笙下边的铜底坐,由斗皮、底、天盘、二层天盘,转气筒、笙嘴等组成,斗皮的制作是把铜皮剪成所需笙斗的大小,经过卷制焊接,用锤子打出所需的鼓度,一定要光滑、平整、宜打磨、抛光。笙苗是指安装在笙斗上的苗杆,是由紫竹、苗脚、骨码、 组成。笙束是笙苗安装在笙斗上固定笙苗活动的,把竹皮开为竹片,用火薰制为圆形,松紧要适宜,用铜丝固定住,中间加一个卡子。 高家笙管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它从选料到安装,尤其是笙斗、口含壶嘴的改革,以及点 的超高技巧,对民间乐器制作工艺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北方民间鼓乐、乐班灵活方便的演奏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