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祭祀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稷是上古时代的农耕始祖,他长期生活在稷山县及其周边地区,教民稼穑,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采撷渔猎的生活。后人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稷王山上修建了宏伟的稷王陵、稷王庙、稷王塔等建筑,在其诞辰日(农历四月十七)还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民间传说后稷的祭祀活动最早始于尧帝时代,先民们在稷王山上封土为坛,用五谷和牺牲祭祀祭拜,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此后,祭祀活动以官祭和民祭两种形式交错进行。官祭是政府出面组织的祭祀活动,参加人员多为朝廷官员。在历史上,每年农历四月十七,由朝中派官携同本县县宰到稷王山祭祀后稷,后为避免爬山之苦,在距县城15公里的修善村建起一座稷王庙进行官祭。明末清初,为避兵乱,县城再次修建稷王庙,就近祭祀后稷。民祭由民间自发组织进行,地点除在稷王山、修善稷王庙、县城稷王庙之外,还有一些群众在自建的稷王庙进行祭拜。民祭时间不固定,除了农历四月十七外,每逢初一、十五、夏至、冬至都有群众自发进行祭祀。民祭无固定的仪式,往往根据祭奠者的愿望及习俗而自己确定,大致程序为鸣炮、上香、行献礼、读祭文、焚黄文、焚金铂、焚祭文、送神鞠躬、洒五谷、洒酒。这种民间祭祀活动相沿日久,最盛是在明清两代,现仅在稷王山周围就有祭祀庙宇十余处。 后稷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后稷祭祀的保护,对传承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