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建筑彩绘(墙围画)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沁源炕围画是一种依附于建筑住房为主的艺术形式,当地百姓家中喜欢把炕上周围的墙油漆,配以字或画,并逐步带入各种故事内容,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与寓意。明清时期沁源炕围画已至臻完善,民国至解放初期达到高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土炕窑洞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炕围画也逐渐衰落。 制作炕围画第一道工序是作底子,用极细罗筛下的黄土和砖粉和以胶水成腻则,也可加入桐油成油腻子,往墙上刮两到三遍,每次刮完干后,均用细砂布打磨,直至光滑平整。第二道工序刷底子,下半部刷以深色底色,如黑、深绿或深蓝、红均可,上半部刷以淡色,如淡蓝、淡绿、淡黄等,为作画打好底色。第三绘画,先画上下两道栏杆的图案画,大多以富贵不断头和万字连续纹样,套色为主,勾以粉线或金线,中间大格主题有两种,一为花鸟虫草、山水风景及亭台楼阁,二是人物故事画,以忠、孝、礼、义、信为主,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画好后,用界尺打边。第四道上漆,刷以两道清漆干后,用水沙纸细细轻磨一次,刷最后一道清漆,画作色泽鲜艳,光彩照人蕴涵了丰富的传统内容,寓教于乐。 炕围画在唐宋时期已在民间逐步形成,经元、明、清历朝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尤其在解放后,达到极大的发展。它集年画、壁画、图案画与油漆工艺的完美统一,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既经济又实用,具有重要的民间工艺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