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麒麟,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送麒麟”又名宫锣鼓、唱门子、唱麒麟,其形式由凤阳花鼓演变而成,六合区属主要流传地。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民间传说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所以民间以其为吉祥的象征。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童年时代家境贫寒,逃荒要饭在金牛山脚下给地主放牛,其“杀牛悬尾”的故事便出自于此地。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屯田戍边”,发展农业,并采取一系列富民政策,深得民心,他自感功绩丰硕,便命其大臣们为其写传记,但大臣们对他童年乞讨的经历不敢直言,遂生计称之为他当时是“送麒麟”即是给人家送吉祥,非乞讨。所以长此以往民间把“送麒麟”视为“送吉祥”。据明代学者李翊所述:沿街鸣锣、跳唱乞米,太祖见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为之。“送麒麟”至此以后便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广为流传。 其文艺表演形式多样,人员多则5-6人,少则1-2人,除夕到初五之间演出较多,扛着纸糊篾扎涂彩的麒麟到附近的各村庄街坊挨户“送麒麟”。先在人家面前敲打一番锣鼓,然后说唱,众人附和,敲与唱交替进行。其曲调基本一致,每段四句七言诗,且韵角灵活转换,内容多为祝福主人的吉利话,如:“锣鼓一敲格排排,花花麒麟送过来,你家一年风光好,春夏秋冬广招财;锣鼓一打唱唱事,我送麒麟到府上,主家门前红光照,寿星老儿坐高堂”,主家听之大喜,即将糕点和馒头置放箩中,或给赏钱,以示酬谢,尔后就会由一人出来与主人说:“发财、发财”,意思为满意,如若嫌少就会说“添发、添发”。演唱者大都比较机灵,能够见人见物即兴演唱,人称:“急口才”,亦为“挂口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