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皮影戏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它既有故事性,又有音乐性,是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 史载皮影戏起源于汉朝,方士李少翁曾设帐弄影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晋代干宝《搜神记》里记有此事。另有一说,皮影戏始于隋唐五代年间,是为佛教宣传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宋代的皮影戏比较盛行,京师汴梁(今开封)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在元、明、清三代盛演不衰。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皮影戏在夫子庙红透半边天。每天晚上在泮宫东边的戏场外、大院里,黑压压地站满了人,都是前来看皮影戏的。这可不仅仅是演给孩子们看的,观看皮影戏的大多是成人,而且票价卖到一毛一张,这在当时就算是高消费了。看皮影戏的人都是收入较高的、生活比较休闲的人,他们把皮影戏当做高档的艺术消遣。晚上七点半开演,戏场里却早已客满了。幕布拉开,一条耕牛拉着犁,从舞台的右侧出场,牛头在伸动,四条腿在迈动,牛尾巴在甩动;后面的老农,扬着鞭子,赶着牛。这时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只有耕牛从舞台的右侧耕田,一直耕到舞台的左侧下场。全场一片肃静,全被这老牛活灵活现的动作吸引了。此戏的艺术特色,完全讲究逼真,一招一式都透出千锤百炼的真功夫。幕后还配上了音乐和解说。老牛的哞哞叫声,老农的悠悠山歌,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让人百看不厌。 南京皮影由皮影制作和皮影表演两部分组成,前者属于美术的范畴,后者属于传统戏剧的种类。在皮影制作方面,南京皮影吸收了剪纸艺术的特色,赋予皮影造型古朴、雕刻细腻、色彩艳丽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在皮影表演方面,南京皮影灵活地融合了文学、音乐的灵魂,配以灯光和说唱等,真正达到了“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境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