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扬琴戏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邳州扬琴戏,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邳州扬琴戏是由“丝弦”、“扬琴”、“琴书”演变而成,它源于明代小曲。邳州扬琴戏初为单档、双档,清朝末年后逐渐演变为多人组合演唱的曲艺形式。演唱者化彩妆,着戏服,根据唱本的故事情节,扮演角色,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动作,跳入跳出,生动活泼,深受听众喜爱。邳州扬琴戏强调说表和演唱。扬琴戏的表演动作不作硬性规定,主要讲究手、眼、身、法、步,要手到神到,眼到词到,表演动作幅度不大,点到为止,身正端方,不歪不邪,不缩头,不仰面,演员之间讲究配合,对白、对唱、对演要紧凑,不闪缝,混然一体,自然流畅,演员根据情节扮演男、女、老、少、官、民、疯、傻、聋、哑等角色。清末民初扬琴戏形成了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主调的板腔体音乐,延续至今。扬琴戏板式较简单,曲调有限,但是,有限的曲调却能表现无限的内容,这是邳州扬琴戏音乐突出的特点。艺人通过唱腔及节奏的变化,便能得心应手地表演喜、怒、哀、乐、忧、愁等感情。四句腔是邳州扬琴戏的主体音乐,唱腔委婉动听,四平八稳,第一句落音在2,有时也落在3或1上,第二句落音在1或5上,第三句为6,第四句一定落在5上,每一句后也都有短过门、间奏,末句过门较长。邳州扬琴戏在演唱过程中,根据传承关系分成两个流派,也称“文书”、“武书”。邳州南部多唱“文”书,如公案类,辞清语秀,情感细腻;邳州北部受大鼓影响,多唱“武”书,如铁骑类,语言粗犷,感情豪放。这两个流派在演出中又相互交流融汇,实际上已出现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