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提线木偶戏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线木偶戏,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历史沿革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是木偶戏的一种,用线缚住木偶的手、臂、肩、脊骨、头、腿、脚等部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不同部位表演不同的动作。技艺精湛的,甚至可以表现眼动、额动、嘴动、舌动等精细的面部动作。 我国木偶戏有着悠久历史。《乐府杂录》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被冒顿的军队困在平城,谋士陈平得知冒顿的妻子好嫉妒,就用木偶做成美女,晚上在城上操纵木偶美女跳舞,冒顿妻子见了怕冒顿攻进城去会纳城内美女为歌姬,自己会失宠,就力劝冒顿退兵而去。照此看来,木偶戏最迟在汉代已具雏形。唐宋时期已成为成熟的剧种。唐明皇李隆基有诗云“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寂无事,疑似人生一梦中”,说的就是提线木偶。到了宋代,木偶戏已成为当时喜剧领域里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一个剧种。南宋时,更是发展到五种之多,在宫廷、民间都很盛行。 江苏的提线木偶戏,最早的有焦益儒、顾学文、周学东、杜三、朱友刚(属苏州,曾和四大徽班进京的程长庚(落魄苏州)合伙演过西天木偶。江苏木偶戏绝大多数都以京剧为主,也系受此影响。)稍后便是苏北老姚麻子的“德胜班”。焦益儒的堂侄焦宝宽,传于儿子焦鸿贵,成立“鸿福堂”。焦宝德传于南京焦鸿举和焦鸿昆,组建“新亚班”。苏州吴县的“鸿福班”专演昆曲。其后还有徐贵师(称翁鼻子)、徐续师(小名根宝,其妻送英,曾为“德胜班”学徒)、徐世发(太册,曾为“德胜班”学徒)、蒋春树(为兴化“双胜班”成员,其妻为“德胜班”学徒)、魏钦贤(射阳)、颜宝余(如东)、高根宝(兴化)、徐洪亮(兴化)及刘三、刘四、刘五三家。江苏提线木偶专业团体最多时为十七家。 淮安市清河区的提线木偶戏是由原清江市木偶京剧团传承下来的。清江市木偶京剧团的前身是“德胜班”,已有150余年历史。解放前,多为一个家庭(再请几位客士,有乐队上的及搭露天木头雕刻的台外搭帐篷)一条船(生活都在船上),装上木偶戏箱,就可流动到各地演出了。解放后,则为各地都有的交流会。演出节目为京剧(用木偶表现京剧),所到各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从苏北到山东,乃至上海、天津、安徽、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内蒙古、天津市、上海市、边陲至满洲里和鸭绿江的丹东,演遍了大半个中国。 1965年6月,清江市木偶京剧团撤销,提线木偶戏随之淡出人们的视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提线木偶被再次挖掘出来。当年的清江市木偶京剧团的资深演员,如今已满头白发的焦良济、刘德英夫妇和刘德仁、刘德义老哥俩,赶排了传统神话剧《西游记》中的一折《猪八戒探路》,使淮安观众一饱眼福。 基本内容 清河区焦良济等人表演的提线木偶戏,在前人表演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绑缚木偶的线由7根增至41根,将原来仅绑缚木偶的手、臂、肩、脊骨、头、腿、脚等部位,扩展到眼睛、耳朵、额头、口和舌头等细节部位,使得表演难度大大增加。木偶的手由呆手改为活手,除可表演常规的抓、握等动作外,还可以表演拔剑入鞘、提壶斟酒、散扇收扇、挑担、称秤等高难度动作。而脸部进行了眼动、额动、嘴动、舌动等细节性的改进和创新,可以表演喜、怒、哀、乐等丰富的表情。除此以外,焦良济等人甚至还创造出了一些特技表演,如孙悟空舞金箍棒等动作。 焦良济使用的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木偶头部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 焦良济等人表演的代表作品有《猪八戒探路》、《八戒偷瓜》、《萧何月下追韩信》、《秦香莲》和《白蛇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