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快板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快板,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赣榆快板最初源于山东快书。山东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咸丰(公元1851-1861年)年间,山东艺人赵大桅吸取大鼓艺人“窜铜腔”,编演新词而成;一说是在山东落子的武松唱段基础上演变而来。山东快书在清末就已相当兴盛。20世纪50年代,根据它的产地和语音特征,被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赣榆与山东南部紧邻,历史上曾属山东管辖,赣榆方言属胶东方言区之胶辽官话,在音韵系统上和山东的胶东话相近。方言和音韵的相近,使山东快书在流行之初即传入赣榆,倍受群众和说唱艺人的欢迎。山东快书在赣榆的流传中,也吸收、融合了天津快板、快板书、数来宝等曲艺形式,而发展是、形成的一种地方曲艺表演形式。赣榆快板在20世纪70-90年代,曾辉煌一时。新时期以来,也不断有以现代生活为内容的新曲目问世。如张作松创作的《碗》,成为赣榆快板作品中的精品;《抗日山》获全国曲艺大赛铜奖。至今,赣榆快板在文艺宣传舞台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赣榆快板的特点突出。在形式上,可单口说,可对口说,可群口说;说唱语言以普通话为主,辅以赣榆地方方言;道具以大、小节子板为主,可辅以音乐;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又以说唱长句为特点。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间说唱艺人们和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皆以快板为重要文化艺术形式,新编了大量的快板作品,在城乡演出。历史上比较主要的作品有《英雄小薛倩》、《小店风波》、《百里追车》、《巧捉烟贩》、《午夜擒贼》、《风雨二十年》、《碗》、《六色争艳》、《抗日山》、《停电》、《夜擒“闹海龙”》等;还有作品集《笑声甜-张作松快板作品集》、校本教材《如何学快板》等。赣榆快板的传承以集体传承为主,也有师徒传承。历史上的传承人不宜查找,现有三代传承人主要有第一代传承人张作松、赵福忠;第二代传承人胡金英;第三代传承人张传承、董玉涵、邵诗婷、张园园、孟凯、穆玉成、仲乐乐等,均匀赣榆县实验小学学生。目前传承人张作松担任县实验小学“少儿快板班”指导老师,并在赣榆县文化馆、赣榆县京剧团、赣榆县实验小学等地开展传承保护活动。为了保护和传承赣榆快板艺术,2008年7月赣榆实验小学开办“少儿快板班”,至今已培育1200多名少儿快板学员,有数十名学员登上了县、市、省曲艺表演舞台。2010年,排演的少儿群口快板《六色争艳》获省少儿曲艺大赛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