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海盐县(Haiyan County)] 塘工号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20 12: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塘工号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塘工号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塘工号子是海盐人民在修筑海塘过程中演唱的劳动号子,主要分布在海盐县沿海一带秦山镇、武原镇、西塘桥镇、海盐经济开发区等三镇一区。

海盐地处钱塘江口,历史上经常遭受潮水的冲击,岸线不断被吞没。从东晋到唐朝,岸线西南段被吞噬15公里,东南段被吞噬25公里。南宋时潮水继续吞噬岸线5公里余,使望海镇、宁海镇先后没入海底。到了明朝,海潮已逼近武原镇,离县城的城墙仅半里之遥。为了防御海潮侵袭,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人们一次次地筑圩修塘,从原始的土塘逐步过渡到柴塘、土石塘、石塘、桩基石,到近代则改为浆砌石塘、水泥塘、钢筋水泥塘。在修筑海塘时,当地百姓用集体创作的劳动号子来协调劳作、鼓舞士气,这就是塘工号子。

塘工号子种类繁多,不同工种有不同的号子,如撬石号子、扛石号子、打桩号子等。塘工号子旋律变化多样,气势澎湃壮阔,风格豪爽粗犷。号词随兴编唱,语言质朴风趣。唱号子时,一人领唱众人附和,号子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场景颇为壮观。

在历代修筑海塘的劳动中,塘工号子也不断传承、发展。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修筑海塘手段的现代化,原始劳动方式渐被淘汰,塘工号子也逐渐淡出劳动场面,濒临灭绝。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黄兆法、杨茂兄、黄士观、周珠法、姜六观、姜宏观、宋宏观、林新观等十七人。

塘工号子展现了海盐勤劳淳朴的民风,弘扬了海盐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海盐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间文艺工作者对塘工号子进行了记录和抢救,并改编成文艺节目,搬上了舞台。1973年,海盐县文化馆采用塘工号子的音乐旋律创编了男声表演唱《围海造田忙》,该节目参加省、地(市)文艺调演并获奖。1974年,塘工号子的音乐资料被编入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相关节目多次在省、市、县大型文艺舞台上亮相,获得广泛赞誉。

塘工号子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文/嘉兴市图书馆 图/张庆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5:19 , Processed in 0.0389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