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地方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桐城歌,起源应上溯至唐以前的历史时期。到了明代,桐城歌开始编印成书,《明代杂曲集》里采集桐城歌25首。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山歌》辟专卷“桐城时兴歌”,录桐城歌24首,并谓之:“乡俚传诵”。桐城歌,起源于“桐城派”的故乡——安徽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是传统民间歌谣之一种。桐城地区传统民间文学类有“鞭打芦花、孔雀东南飞、桐城歌、六尺巷传说、徽州民谣、徽州楹联匾额”等6项;民间音乐类有“五河民歌、皖西大别山民歌、寿州锣鼓、金寨古碑丝弦锣鼓、繁昌民歌、铜陵牛歌、贵池民歌、石台唱曲、九华山佛教音乐、潜山弹腔。著名辞赋家---锡东刀客说:“桐城歌,是民间文化向辞赋进化的惟一特殊文化现象。”。 艺术形式 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桐城歌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时兴歌(情歌)就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及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均收录桐城歌)。不仅成为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本土民歌,而且还影响到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历史上形成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桐城歌谣文化带”,尤其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 2008年,安徽省桐城市申报的“桐城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序号:566Ⅰ-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