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街目连戏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街目连戏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目连戏艺人潘双贵老师傅传授而来,主要流布于梅街镇长垅村周边。目连戏以劝世还愿、超度亡魂为目的,因此在贵池也被称为“愿戏”。 目连大会分目连清醮和唱目连戏两项。经济富裕的家族打清醮与唱目连同时举行,搭两座台,一台供做法事,一台供唱目连大戏。有的家族为显隆重,甚至搭台三层,分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称“花台”。目连戏一般需演三天,每天都要从傍晚太阳落山唱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称“三日红”。 按当地风俗,目连戏演唱完之后或演出期间的白天,要唱“平台”,即皮黄戏。这种目连大会耗资巨大,如遇天灾-往往不能如期举行。产业微薄的家族无力举办目连大会,但又需要演出目连戏来超度亡魂、消灾辟邪,因此出现“穿会”(亦写作“串会”)的形式。穿会是一种相对简化的演出,只演唱一夜。一般目连戏剧本为上、中、下三本,108出,而穿会只演一本。穿会目连戏有两种演出形式:一为人扮演;二为“托头目连”,是用木雕头像,由人托木头雕像按目连戏剧目、唱腔演出,所以叫“托菩头戏”。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