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潘公戏(布帐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安潘公戏,习俗潘太公游春,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流布于江西北部德安县吴山、樟树两乡的十二个村庄。每逢正月初一到元宵,十二个村庄中的桂、胡、李、陶四大家族都要举行大型的花棚大会,白天祭祖游春,手端傀儡神像环村逐疫,送福千家,晚上聚集祖堂,演剧欢乐,庆贺新春。 演出时,在太公祖堂内拉起一块蓝色布帐,称为花棚。棚上傀儡表演,棚下假面舞唱,棚上棚下全套节目十九个。一个节目叫做一个断本(段本),每个断本约10分钟。傀儡有将军、大尉、城隍、社令、秀才、少女,表演开山、走马、奠酒、拜祭、游园、上街、观花、采桑。棚下人扮傀儡,戴着面具,装神、装鬼、装将军、装判官、装和尚、装农夫,有武术、有杂技、翻扛踏跷、装态戏谑。这些断本节目与宋代《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大小全棚傀儡舞队”节目一脉相承,如查查鬼、贺丰年、瞎判官、耍和尚、夹棒、踏跷等等。 太公戏一棚人员十六人,表演者称为行锣先生,他们头戴大红长帔冠帽,身穿蓝色长袍,腰系红带,盛装锦衣,眩耀华丽。 潘太公戏的乐队称乐部,演奏人员称鼓乐师:一鼓一锣一笛共三人。长笛声声,吹奏出古朴而幽远的音乐,北宋江西诗人黄庭坚看了傀儡棚杂剧后曾经写道:“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这种击鼓吹笛演出鬼神戏,深远流长。 潘太公戏的演出,无论棚上的杖头傀儡或棚下的假面演员,表演时都不开口演唱,而是由一位局外人站在花棚一旁代替剧中人唱念道白,这位局外人,班中艺人叫他为“参军”。他以第三者的身份代唱代念,每做完一节,棚内演员便接腔打和,然后由参军高呼一声:“勤吹细打,请上花棚”。这时,鼓乐郎立即笛曲长吹,鼓乐齐鸣。这种形式,具有宋代傀儡戏的遗风。 德安潘太公戏,据樟树乡族谱记载,约于北宋乾德年间(968),有京都汴梁人潘淳骞来到江州(九江)做官,带来了都城的元宵舞队花棚会。因他领兵剿匪,驱赶野兽,开荒种粮,为民造福,江州数县百姓感恩戴德,便把潘家祖先——唐代护国法师潘太公敬以为神,建祠立庙,永镇地方,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