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古文(第四批国家级) 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使人们产生强烈共鸣。 客家古文因伴奏器乐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用木棒作伴奏演唱的,曲调比较单一,变化不多。老早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勾筒,它音质粗犷,音量很大。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滑奏、拨弦,以弓击筒及模仿自然音响等各种技巧,丰富其音乐形象。但现在都己改用二胡。客家古文的唱词,大部分是七字句,也有九字句、十字句、十三字句。 客家古文多为盲人,待遇要求不高,只需供饭再给少量的工钱就行了,几乎家家请得起,因此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传在明代就己很盛行了。它的说唱,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宫庭故事、三是穷人中举、四是处世良言、五是悲欢爱情等等。其中更多的是励志奋斗,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克已奉公,恭谦礼让的内容。 经过几百年的砺炼,客家古文不但有上百部历史名篇,还有许多自己的唱腔曲调,最为突出的是融合了许多现代元素:橙琴、口琴、笛子、唢呐等乐器都已在古文说唱中得到应用,大大丰富了古文的表现力。客家古文在赣南各地是最为丰富的,赣南采茶调、山歌、道情、采莲曲等在古文中也常有表现。八十年代曾参加省、市汇演多次获奖。1983年《客家古文》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