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回复: 0

[芝罘区(Zhifu District)] 芝罘咯鞭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9 12: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芝罘咯鞭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芝罘咯鞭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芝罘咯鞭”已在烟台芝罘岛大疃村流传了二百余年。据历代老艺人口头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位京城艺人路过此地,没了盘缠,便与当地“耍会”会首协商,以传艺的方式换取回京盘缠,于是当地便留下了盛行于民间及宫廷的民间艺术表演“走会”中的“霸王鞭”、“四大景”等。而“霸王鞭”在历史的演变中植根本土,逐渐形成了具有烟台地域表演风格的“芝罘咯鞭”。

芝罘咯鞭的表演形式亦歌亦舞,吹鼓乐伴奏,为三段体结构:出场、中段和收场。出场、收场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堂鼓演奏的打击乐“四击头”、“冲头”、“急急风”伴奏,中段由二胡、三弦、笙、笛子、碰铃演奏的民间小调乐曲伴奏并演唱唱词,同时表演舞蹈场子(即舞蹈组合队型)。芝罘咯鞭原有《三国五更》和《列国五更》两首唱词,《列国五更》早已失传,《三国五更》流传至今。唱词的基本内容是以《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为主线,描述了赤壁之战等故事。芝罘咯鞭的舞蹈场子丰富多样,有“四门斗”、“背脊梁”、“大调角”、“双扭翅”、“倒推磨”、“长趟”、“扭翅”、“杀四门”、“剪子股”、“十字架”等等。演唱《三国五更》的十段唱词时,表演十个舞蹈场子,场子变化复杂,图案古朴讲究,可反复表演。

芝罘咯鞭的表演者均为15岁男童,以武生扮相,四人一组,可组成若干组。头鞭、三鞭以粉色长方巾裹头,二鞭、四鞭以黄色长方巾裹头,于脑后打结,额前插两枚粉色绒球。身穿改良后的黑色镶白边的戏曲兵衣及彩裤,腰束黑色腰箍。一根20米长的红绦子,围绕上身在胸前结打出一个菱角形图案,围腰束紧,长穗垂于两腿之间约80厘米。脚穿黑色软底靴。表演时以“咯腰鞭”、“咯手鞭”、“咯肩鞭”、“咯地鞭”、“咯脚鞭射燕跳”等动作,组成两个舞蹈组合。舞者右手拿鞭,在手掌、手背、肩、腰、脚身体各部位及空中地面挥舞击打,脚踏弓箭步,随鞭左右移动重心。以“咯脚鞭射燕跳”动作连接变换舞蹈场子,节奏起伏,强弱顿挫,队形变化错落有致,动作表演整齐划一。舞鞭时,柔中带刚,威武灵巧;击鞭时,铿锵有力,矫健潇洒。

芝罘岛乡民素有“耍正月,闹二月”的民间习俗。头年腊月先由会首组织一部分民间艺人进行芝罘咯鞭及民间杂耍排练,谓之“搭班”,到春节正月初三开始“耍会”。首先到芝罘岛阳主庙祭祀,尔后再进城(烟台大庙)闹“社火”,耍“秧歌”。总之,从正月到二月“耍会”不断,走村串庄,边走边耍,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在各乡镇的民间艺术表演中,芝罘岛大疃村的芝罘咯鞭最引人瞩目,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蹦跳击打,鞭驱1,祈求丰年,深受百姓欢迎。

芝罘咯鞭在二百余年的流传演变中,既保留了原生态的表演程式,也融入了当地海岛文化的元素,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群体推广性,为民间舞蹈理论研究以及舞蹈创作、教学、表演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素材,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舞蹈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并好好地传承下去。整理者谭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9 06:57 , Processed in 0.0372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