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挖掉它。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愚公移山传说的史载 愚公移山传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据说: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他的家人、邻里都来相助。每天,他们劈山运土,往返在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愚公移山在群众口头至今还流传着它的各种异文。据调查,现在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一带,有“愚公村”、“愚公洞”遗迹,并且,在群众中还流传着《愚公盘山》。现传故事是为了解决水源的困难而挖山,幻想色彩也有所减弱。 愚公盘山的传说 很早以前,在济源县西北的王屋山下,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起伏连绵的山岭,把这个小村庄环抱在一片山坳里。村里有一个老汉勤劳、善良,脾气象王屋山一样倔强。人们都叫他老愚公。老愚公住的这个小村庄,后来就叫愚公村。 愚公村里没有水。村里人吃水,得翻过王屋山梁,穿过青铜沟,下去杏树坡,到十几里外的一个村子里去挑。整年光为吃水,不知道累坏了多少人。当地有首民谣说: 有女不嫁愚公村, 担水翻山象驾云; 去时穿的绣花鞋, 回来磨烂脚后跟。 有一次,老愚公又和村里人一块儿担水去了。山那边村子里,有个人称“智叟”的财主老头,对愚公说:“傻老头,井是我家的。从今以后,谁也不许再来这里担水,要担水,就到下面小河去。” 老愚公一气之下,回到家里。他眼见村里人吃水这么难,心里老不是个滋味。他登上王屋山,望着远近的山山岭岭,默默地想着心事。忽然,对面山沟里的小河发出哗哗的流水声。他心里一下子亮堂了,不觉想到:要是能在王屋山上劈开一条路,村里人去小河里担水,就可以少跑十几里路,也不会再受财主的气了。他大步往家走去,暗暗地下了决心:这王屋山给祖祖辈辈的人,不知带来了多少难处。我一定要给子孙造点福。 老愚公回到家里,把这个主意一说,老伴、儿子、媳妇、连小孙儿都愿意一块去盘山(注:盘山,济源的方言,意即劈山)。于是老愚公就扛上开山镢头,领着全家老小来到王屋山下。老愚公不顾年纪大,抡着开山镢头,干得汗珠子“叭嗒叭嗒”直往下掉。一家人也都学着老愚公的样子,挖山的挖山,担土的担土。小孩子也烧水、送饭,前后忙活,可真热火。每天清早,太阳还没露脸,他们一家人就开始盘山了,一直干到月亮爬上半山腰才回家。没多久,村里人知道了,男女老少都来帮忙,盘山的的人越来越多了。 老愚公决心要劈开王屋山的事儿,象一阵风一样,很快就传到了山那边财主老头“智叟”的耳朵里。他专意来到盘山的人当中,找着愚公说:“你们这些人呀,真好比是长在山沟里的橡树,也不看看自己离山顶有多高!这么高大的王屋山,凭你们这老少几个人,就想劈开,恐怕得等到石头发芽、日头从西山出来才行呢!再说,愚公,你这个老头子,年纪都快八十了,还会再活几天!能劈开王屋山?……哼,哼!”愚公听他不停地罗嗦,这才放下手里的开山镢头,捋了捋被山风吹乱了的胡子,直一直腰杆,擦—把汗,瞅着智叟大笑说:“你这老东西,才真枉活这么大岁数。一个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你却想不开。这王屋山虽高,却不会再长高了。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再高的山也经不住俺子子孙孙不停地盘呀!再说还有村里人一起干,为啥盘不开呢!我看呀,要劈开王屋山,也象咱山里人常说的:‘一天又一天,水滴石头穿’。世上没有爬不过的山!”说着,吭哧一声,老愚公朝着王屋山又是一镢头。这话音和镢头声,象打雷一样,震得王屋山嗡嗡直响。智叟讨了个没趣,不吭不哈地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