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提线木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民国19年(1930)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侨华人居住的地区演出。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北片为中心的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14至20条。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话。表演艺术独特,达到“拟形入神”的效果。传统剧目43个,内容非常丰富。主要价值包括:艺术特点别具一格,自成体系,艺术生命力很强;木偶道具制作精巧,木偶戏艺人传承难度大、时间长,艺术价值极为宝贵;经过历代艺人的苦练精传,艺术感染力很强;由于其队伍小,舞台小,剧具少,便于深入山区演出,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五华提线木偶戏在历史、宣传、教育、观赏、联谊、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宝贵价值。 五华提线木偶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喜闻乐见,演出足迹遍及五华乡村和省内外以及海外地区,深受山区、城镇、社区、学校等各界群众和海外华侨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