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温江区(Wenjiang District)] 川派盆景技艺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22 22: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派盆景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自东汉雏形,五代起兴,历唐、宋、元、明、清,其间一路沉浮,最终形成风格流派。四川古称巴蜀,其地域涵盖川西、川东,特别是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盆景制作技艺,应是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的基础和核心。

由于四川山水、树木及为雄奇、丰厚,地貌环境又临大山险水,故其山水盆景即以幽、秀、险、雄、高悬、陡深之造型集合于盆盎内;树木盆景则以苍古、虬曲、飞垂、倒挂之格律,浓缩于盈握中。蜀中盆艺家,潜心悟道,细心体察,精制技艺,故尔形成了独有的川派盆景造型格律与技法,以其鲜明的技法和艺术特征,区别于其他流派。

川派盆景技艺享誉全国,川派盆景作品屡次在全国各地展览中获奖,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毅同志在品赏川派盆景后,欣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

四川古称“蜀”,其政治、文化中心就是成都。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说,可溯于汉代。独特的蜀山险水和文化地域,以及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为川派盆景技艺和流派的形成造就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相传五代时,就有孟知祥帐下一梅姓官员隐居成都(西郊今会展中心)一带,遍植梅树,并依画意蟠扎造型,而做多姿多态的梅桩,其儿子及亲友也相继植梅、造型;宋时,则有陆游、梅尧臣、苏东坡等文人均在蜀中制作过盆景,并见诸诗文,品论技法。

陆游诗云:“叠石成小山,埋盆成深潭。傍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谷声应钟鼓,被影倒松楠……”。苏轼则在其《格物初谈》一书中,论及树石盆景做法:“芭蕉初发分种,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他还著有若干吟咏盆景山石,木假山的诗文。说明当时居蜀的文人在制作盆景方面已有相当造诣,诗情画意包浇其中。其后,历经元、明、清。四川盆景一路沉浮,至清代,树桩蟠扎技艺在民间花农中兴起,并迅速发展,盆景技艺形式也逐

渐偏重于树桩造型的程式化、规则型。清代后期,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成都青羊宫花会期间,川内各地花农都把自己制作成型的各类树桩送来集中展示,由“花帮”负责销售、品评,从现在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此时树桩造型,已基本具备了三式五型的技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储秀宫”、“养心斋”的珠宝、玉石树桩盆景造型,就含有川派盆景造型技艺中的几种特有的身法和技法,所表现的树种也是四川地区常见的。清末民初,山石盆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在缸中造山,其中点缀楼、台、亭、阁,渔樵、耕读等。

直到上世纪20年代起,一批成都的玩家(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盆景爱好者、文化人)开始对山石、树石组合盆景进行制作,并产生兴趣,修建了专类盆景园,把山石、树石盆景的技艺推向了一个新的0。

川派盆景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极具美感、被誉为“立体画、无声诗”,“高等艺术、美化自然”(陈毅语),以小小的盆盎展现大自然精神,其艺术最本质特征为“以小见大、缩龙成寸”“藏参天覆地于盈握之中,”以有现的景观表达无限的精神意境。

川派盆景从来就是以诗情画意,高山流水和展示博大的技艺体系,而闻名于是,是深扎于四川大山险水和文化中的,回归自然的具形表现,其完整技法的格律化、程式化,是一种哲理性思考和诗意的结晶。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9 06:35 , Processed in 0.0523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