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回复: 0

[纳雍县(Nayong County)] 纳雍苗族服饰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5 09: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雍苗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箐苗服饰是纳雍县苗族服饰中最为完整的服饰代表。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南部。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杂居的县。纳雍县箐苗族为纳雍苗族四个苗族支系之一,分别居住在纳雍县百兴、张家湾、水东三个乡镇箐林的15个苗寨,总共有500多户人家4000多人。百兴、张维、水东三镇位于纳雍东南部和南部,其中箐苗族则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箐林里,交通偏远,远离市场,远离集市。纳雍箐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非常恶劣,以高山箐林为主要居住地,而且人数极为稀少,自称是“丢失在深山老箐里的民族”。平时,自耕、自种、自编、自织,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生活,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纳雍秦时属于汉阳,西汉时为平夷县属地,唐时属赫州和汤望州,宋时称罗施鬼国,元时为顺元路宣抚司、宣慰司、安抚司等,明改顺元为贵州,随置贵州宣慰司,后改为贵州水西宣慰司。清康熙以水西地置大定、黔西、平远三府,纳雍为大定亲辖地。民国初废府置县,纳雍大部为大定县辖,民国三十年七月置县制及今。据史料推断,这支民族明朝就居住在贵州腹地,成为贵州的居民。但居住在现在的地点则是在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剿水西,水西宣慰使安坤(彝族首领)率领水西领土上的各民族奋起反抗,水西战役失败后苗族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散,他们躲到六枝、织金、纳雍三地交界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箐林中,以狩猎为生,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支生活在黑羊大箐里的苗族成为苗族的另一个支系——箐苗。

纳雍苗族从装扮上来讲,头饰特点最具突出。头饰呈牛角状,用黑色发丝揉成的长3米,重2公斤盘成“V”状高髻。据《淮南子·齐俗训》记载:“三苗髽首”。而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髽首”被许多学者专家界定其遗痕为居住在纳雍等地苗族的头饰。由于这个支系苗族的头饰都是用很大的木梳与黑毛线和头发、马鬃等参合搓成一根根细线于头顶挽起高髻,露出两角,有仿牛角或月亮的痕迹,因此把这种头饰作为“三苗髽首”的证据来论证苗族与古代“三苗”的关系。《山海经·大南荒经》记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向”成为苗族与三苗、蚩尤之间关系的物化证据。从许多反映各族头饰的资料来看,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有苗族有牛角饰,而牛角发饰最接近汉文献记载蚩尤、三苗的头饰又以这部分苗族为典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纳雍苗族与三苗的关系源远流长。

清咸丰同治年间的黔西北苗族等起义,使整个黔西北苗族都经历了大震荡。聚居在六冲河两岸以及纳雍的今天居仁等地的苗寨,在这一时期终于被分散迁徙到各地。其迁徙原因除了战争的直接原因外,还有随着清政府实行流官制,改土归流后汉族等进入纳雍定居,彝族地方势力自保不能,加上各统治集团盘剥压榨,于是苗族大量外逃。经过改土归流后对水西地区的数次用兵,纳雍境内由苗族等大量聚居的“夷多汉少”、“苗多汉少”变成了“撵苗赶业”后的“夷少汉多”、“苗少汉多”的局面。由于咸同起义事平善后处理,才使纳雍境内的苗族定居下来,因此,纳雍现在有近半数的苗族村寨的历史不到二百年。

纳雍苗族服饰以女装最具特色,主要分刺绣、蜡染两种,成衣形式为全刺绣和刺绣、蜡染相间两种,其中全刺绣手工精巧,技艺高深,手法多样,花样精美、大方,古朴而艳丽。纳雍苗族服饰上身前襟到腰,后披到小腿类似燕尾服的对襟上衣,下穿镶有花条的百褶裙,腿裹擀毡羊毛护腿,脚穿翘头桃花鞋,头戴特制呈“V”状木梳,盘上以祖辈老人等的头发揉成的长3米,重2公斤的黑色高髻发式,显得雍容华贵。纳雍苗族全刺绣服饰,以黑色面料为底,主要配以红、粉红、蓝、白等丝线刺绣,色调和谐柔美。刺绣手法多样,有数纱绣、剪纸绣、编织绣、蜡染绣、拼贴绣、卷纱绣、滚绣、盘绣等。技艺有明挑(即正面挑、反面看)、暗挑(即反面挑,正面看)等。图案造型质朴、美观,富有寓意,花纹图案繁简相宜、疏密有致。一套苗族盛装,集纺、织、染、绘、挑、绣、缝之大成。

苗族是一个无传统文字民族,而苗族的服装则是记载自己历史的活史书。同时,苗族又是个经常迁徙的民族,动荡不安的生活容易丢失自己的历史,因此用他们用针当笔、用彩线为墨,把几千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绣在衣裙上,组成一部化石般的史诗。纳雍苗族服饰成衣全由自己种植的苎麻,经种、砍、搓、打、揉、洗、纺、织、染等多种渠道最后织成布,再在布上挑花刺绣。由几十片锈片缝合成衣服而成。其中无不搀杂了苗族妇女心灵手巧的技艺和寄托自己对祖先、以及祖先居住地的怀念。

纳雍苗族服饰属于为社会性的自然传承。服饰的精致,技艺的精湛全由个人因素决定。在箐苗妇女中手工工艺精湛代表人物有:杨凤,女,苗族,1975年5月出生,家住百兴镇垭口村老寨子。杨兴秀,女、苗族,1965年7月出生,家住百兴镇垭口村老寨子。赵得美,女,苗族,1966年出生,家住水东乡平寨村。朱正英,女、苗族,1969年出生,家住张家湾镇老翁村。罗少英,女、苗族,1952年出生。家住张家湾镇补作村。郭正飞,女、苗族,1977年出生,家住张家湾镇补作村。

苗族全刺绣服饰前襟至腰部,后块长披至小腿,呈燕尾服式对襟衣。苗族服饰花纹有“四合院花”、“房架花”、“八瓣花”等。整合相融的花纹则是全件刺绣的精髓,是最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如:┼┼┼┼(龙);※(蝶);×(叉);乙~(钩);N(弯);e(虫);田(量具);χ(转子);(拐爪);∽S(挂钩);卐(筛、车、旋、水虫);∽≌(江、河、水);♀(人)……这些刺绣文字,形、音、意俱全;上身前襟至腰,后披至小腿,呈燕尾服式的对襟上衣;下身则为镶有波浪花样条纹蜡染齐脚碗的百褶长裙;腿裹擀毡羊毛护腿;脚穿桃花鞋头带钓向上翘钉子鞋;头饰以木质木梳呈“V”型牛角状,用祖辈发丝搓成的长3米,重2公斤盘成“V”状高髻;“髽首”、“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向”是民族学界确认苗族的“族徽”标志。而箐苗头盘“V”形似牛角的高髻,更具有“族徽”标志。

纳雍苗族服饰花纹复杂奇特,而且所有服饰没有一件是相同的,以全天然植物为原料制作而成,做工复杂,花样图案古朴,花纹多呈对称型,十字对称,四角对称,棱形对称,也有单个图案独立存在等方式,有形象、有写意多种手法,图案多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载有远古历史的信息,也有现代生活的影子。同其它支系的苗族一样,服饰上有祖先生活过的田园山川,裙子也有两条明显的代表黄河、长江的空白图案和河流两边的田园山川。图案的多样化和承载历史信息量的广博,使服饰自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同时,纳雍苗族服饰刺绣手法多样,均以黑色为底,花线喜用蓝色和水红色或橙黄色套以其它杂色,挑花时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按图案隔一根纱或几根纱插针,而且,多为背面挑,正面看花纹多呈几何形,常是几朵不同纹形的小花拼成一大朵,外套菱形方格,以布的经纬纱交叉呈“+”字形为“坐标”,对角插针成“×”形,通称“+字”或作“-”字形,称平挑花。挑花技艺分明挑和暗挑两种,明挑是正面挑,反面看,暗挑是反面挑正面看。挑花的两根平行长线必须加挑若干个方格,方格代表祖先原居住的田园,方格中的线条代表鱼,花纹将代表田螺和天星,弯条代表树林。有些基础花纹还有圆形、半圆形、葫芦、圆勾、圆勾藤串、S形花瓣、旋涡、小圆圈、梯形等,成品花纹有疏有密,花簇有繁有简,互相辉映,典雅美观。

纳雍箐苗族人口不足5000人,是纳雍所有苗族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人口极少,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发展特别缓慢。现今,随着外来先进文化的渗透,箐苗族的文化逐渐被同化,箐苗族从封闭的原始生活习惯已开始不自觉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服饰,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自身的服饰在劳动生活中总有诸多不便,汉装便成了首选,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基本拒绝本民族的服饰,再加上这支民族人口极少,一些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特别是蜡染、刺绣等工艺,都有可能面临遗失状态,因此,加紧对这一支民族的生活习俗拯救,刺绣、蜡染等技艺的拯救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濒危灭绝的刺绣工艺更是有待拯救与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28 15:59 , Processed in 0.0397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