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腔苗歌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边腔苗歌是流传在贵州省锦屏县清水江流域的一种即兴创作的山歌对唱形式;腔调高亢激昂,以莫仿澎湃的河水声,山涧瀑布的波涛声,涓涓的溪流声为主。锦屏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侗族自治州州东部,东与湖南靖州相邻,南与黎平县交界,西为剑河县,北为天柱县。锦屏县河口乡的裕河村、韶霭村等是河边腔苗歌的主要发源地。河口乡位于锦屏县西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河边腔以河口为中心,向清水江沿岸辐射。该地域节日婚丧礼仪都伴有河边腔的旋律。 清朝永年甲申年,由长江中下游迁徒来的一支苗族,居住在清水江沿岸,当时称“苗光”即瑶光,由于长年累月与高山峡谷、大河、险滩的打交道,从大自然中领略并莫仿澎湃的河水声逐渐创作出来高亢激昂的腔调,形成这一地区独特的苗歌“河边腔”。河边腔曲普单一,内容多样,声音高亢激昂,尾音长,音波大,节奏慢。声调中以“过山”腔为最高亢,一般在山间独唱或远距离斗唱,被称为“唱在高山,引来凤凰;唱在水边,唤醒龙王”。河边腔根据节奏快慢不同,又分为“大河边”和“小河边”。“大河边”调较慢且长,“小河边”调快而短。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情歌、赞美歌、劝世歌等。河边腔为即兴创作,多为见什么唱什么,也有即兴作答,互问互答。无指挥、无伴奏,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形式。由于与汉族有较多的交流和影响,河边腔具有汉语和苗语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 河边腔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旋律优美动听,曲式结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是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农耕文化、木商文化至农渔文化中的积沉,是研究苗族语言、苗族的婚俗、苗族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唱歌搭桥,可增进苗族与侗汉等民族的了解,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 尽管河边腔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延续,可在当地会唱歌的人已屈指可数,现在也只是一些四十多岁的中老年人会唱。同时,现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存当地的村民农忙之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观看电视、打打麻将等娱乐方式。河边腔苗歌面临着传承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