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陇九月芦笙会是是黄平苗族地区规模最大的芦笙会。从九月初七、八的金塘芦笙会,初九、初十的五里墩芦笙会,二十五、六的岩英芦笙会,二十六、七的重安芦笙会直到二十七至二十九的马场、十里桥和谷陇芦笙会,历时近一个月。其中,地处黄平、施秉、台江、凯里交界的谷陇芦笙会是黄平九月芦笙会的高潮。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667.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5万,居住汉、苗、侗、亻革家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64.2%,其中苗族人口占55%。清水江、氵舞阳河、湘黔铁路、楚滇古驿道跨境而过。县境在黔中丘原向黔东丘陵的过渡地带上,地势由西北向东、东南逐渐降低,地形北部属武陵山余脉,多为中低山,南部为苗岭山脉余系,为中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 谷陇九月芦笙会的历史,来源于古代苗族渔人旺保垢勇战水龙并同归于尽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由于恶龙死后变成黑烟遮住天空,使大地膝黑无光,人们无法生存。为了让天尽快复明,苗族人民集中力量与智慧克服种种困难,制造出芦笙并吹响芦笙,最后驱散黑烟,使天重见光明,挽救了人类。为了使天永放光明,造福人类,苗族人民决定每年都要举行各种- ,齐奏芦笙,由于- 都要以吹响芦笙为主,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芦笙会。后来人们发现哪年不吹芦笙,哪年就干旱;哪年吹了芦笙,哪年就风调雨顺。这事一传开,各处苗寨都跟着吹芦笙求雨,这里吹、那里吹,雨水反而不好了。老人们觉得这样乱了套,决定商量吹芦笙的时间和地点,让雨水均匀。于是,黄平、施秉等地的苗家头人聚集开会,决定正月里的芦笙会在施秉双井开始,从三月份起,芦笙会由各地轮流举办。黄平的苗陇、翁坪、加巴、白保等地的苗民不很富裕,粮食只吃到春季,就定在三月里办会。旁海一带富有,有粮吃。旁海的头人愿在青黄不接的七月里办会。谷陇、重安、马场等地穷,就定在打完谷子后的九月里办会。这样,各地按照苗家的习俗,定下- 的地点和具体时间,直到现在仍然按古代约定的期限举行。 苗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苗家不吹笙,众人不安心,芦笙不响,五谷不长”。黄平县谷陇芦笙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九月芦笙会的高潮,活动内容极为丰富,除了吹跳芦笙外,各会场还有斗牛、赛马、斗鸟、斗羊、斗狗和民间山歌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每逢芦笙会期,不管天晴下雨,前来看热闹的人山人海,除了黄平县方圆数十里的几万苗、汉、亻革家同胞外,还有不少来自几十甚至上百里之遥的施秉、镇远、凯里、台江、三穗、丹寨、雷山等兄弟县(市)的各族同胞也纷纷赶到这里,同谷陇的苗族同胞一起欢歌笑语,共度佳节。每逢九月芦笙会节日,无论在黄平县境内各个芦笙会场(点),黄平苗族男女老少均穿戴盛装迎会和参会。 会期,姑娘们都喜欢穿上自己亲手挑绣,长辈们帮助制作的精美服饰来参会,这些服饰华丽大方,色彩鲜艳协调,工艺精致考究,充分展示了苗族妇女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芦笙会不仅是当地苗族同胞的盛会,同时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求佳侣的盛会。夜晚,在芦笙场周边的苗族村寨,每家每户都摆着待客长桌,长桌上摆满了具有苗乡家常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好客的主人抬出土坛盛装的自酿米酒,热情地款待初识或不相识的远方客人。酒宴上,主人端着酒碗唱起了待客歌,并频频向客人敬酒,而会唱歌的客人也会回歌饮酒,情景热闹非凡。 谷陇九月芦笙会时间长,地域广,规模大,内容多,是民族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民族盛会。内容极为丰富,除了吹跳芦笙外,还有斗牛、赛马、斗鸡、斗鸟,民族服饰展演、民族山歌、高跷竞技等活动项目。特别是银饰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与智慧,它是黄平苗族纯真情感的流露,其凝聚力与和谐力在推动苗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的作用。 黄平谷陇九月芦笙会,虽然历史悠久,沿袭不断,但在社会变革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民间传统性的自办会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政府办会,如不加以保护,恢复民间传统举办形式的芦笙会将越办越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