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上古法制陶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贞丰土法制陶的窑上村,隶属贞丰县挽澜乡。这里南北走向气势磅礴的龙头大山位于贞丰与兴仁、安龙的交界处,是集科研考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山上森林蓊郁,草场繁茂,流泉飞瀑秀美,风光迷人,有许多珍稀动植物,窑上村500多户人家散落在大山腹部约五里长的山间盆地和两个坡头上,梯田层层,屋舍俨然,炊烟袅袅,陶窑排排。窑上村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窑上制陶所需的陶土、煤、土釉、灰釉、石英车盘,耐火石等原料均为就地取材,且储藏量大,原有80%的人家从事陶瓷生产,其生产工艺古老原始。 窑上古法制陶技艺发祥于明朝洪武年间,专生产民间生产生活用陶器。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命军征黔,治理南蛮。农历八月十五日,从军而来的樊丰(男,汉族),因厌倦明军进黔后终日杀掳的生活,私离军队,来到挽澜乡窑上后,与窑上村26岁的青年女子何叶结为夫妻。由于无田少土,家庭贫困,樊、何夫妇百般探索立家之道,有一天,因家里缺乏盛饭菜的碗,他想到自己房后的沾土,捏起来又柔韧,造成形后,经凉干不会裂缝,且硬度大。又捏成两个土碗,经晒干后,投入柴火中煅烧,取出风冷后,盛水三日,碗不渗水,且水无异味,夫妇窃喜异常。 后来寨中人来到樊家见到他家用土碗,便问其来源,樊妇何叶称自造。人们缺乏生活用器,便以樊家订购,几经周折,探索出车盘制陶,产量比增多,因此名声远播,求购者日益增多,樊氏夫妇便成了土陶生产专业户,生活来源全靠卖陶器所得。樊家逐步探索生产工艺,生产出红、白、蓝紫矿陶,生产无法满足购者需求,于是把陶瓷生产工艺传给邻,窑上因此而得名。后人感谢樊氏夫妇,每户都在自家的神堂上写上“樊公何叶之位”供奉。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制陶艺人郭思贤到窑上传艺,用车刀做碗,以石灰、糖壳灰作釉,随后又有江西制陶师傅到窑上制作缸、罐。民国元年(1912),贞丰县居民吴华生等三人到江西景德镇学习陶瓷生产技术。回来后在窑上兴办南丰陶瓷公司,历时八年,生产陶制品质量很好。 窑上古陶制作工艺流程:选择粘性强,无杂质的高岭土,根据用量大小,取土平放在平坝上或投入土池中,厚度保持在3—5寸,参入适量的清水,用牛把泥土踩熟成稀泥酱(这套工序称为揉泥)。接着把泥酱垒堆,投入用石块砌成的沉淀池或泥缸中,再渗入大量清水,然后用木棍在池中或缸中搅转,使泥酱与水融和,沉淀3—5天,待池口水质变清,眼望透底后,打开池口,把水放至陶泥沉淀层,待池中水流出完后,再打开池底预留的排水洞,滤出泥酱中的水,过滤1—2日,把水滤至用手指截入泥浆,不见指印自然变形为止(这套工序称为滤泥)。然后用泥弓将池中的上层泥割成块状,垒堆在制陶房内,并把泥堆打紧(这套工序称为垒坨)。这样将高岭土加工后,垒坨起来的陶土在半年内不会风干,可供日夜制陶之用。 制陶时,再用泥弓从泥坨上把陶泥割下,按需制的陶瓷品种所需的用量,将泥团在车盘上打成高密适度的圆团,然后将泥团钉在车盘中心,用木棍搅动车盘,使之向右高速旋转,眼看速度达到要求后,左手捧住泥团 ,右手用力按住泥团中心,两手靠在大脚上形成支撑点,借用车盘旋转的惯性,将泥团造成所需的初制陶器形状,观摩整形,按第一次程序进行精制,制好后,用篾扁旋割陶制品沾连车盘之处,使陶制品剥离车盘,同时在成形的器几上放上一圈竹匝,以固定器具口形状。然后用双手轻捧陶制品轻放在预备的木板上,这样制上五至六个,再托起木板连陶制品一起放在凉晒陶品的凉房的木架上阴凉(这就是生坯)。 凉晒陶品晴天需用2—3天,阴雨天需5—7天。这段时间内,制陶人用这段时间来制釉。制釉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山地里拣来釉籽,用锤打成细末,投入缸中渗水搅匀,存放1—2日,使釉末全部渗透水,再搅动,然后,用两层布置于另一个陶缸口,将盛装釉水缸中的釉水倒在布上,通过布滤,滤出杂质,流入缸中的釉水便是精釉,这种釉称为土釉,由于其釉颜色呈紫红色,又称为红釉。红釉上在陶品上,锻烧后,陶品呈紫红色,烧成的陶品称为红陶;二是用稻谷壳锻烧成灰后,投入缸中渗上水搅匀,然后按第一种方法过滤,滤出的釉水,上在陶品上呈灰白色,这种釉由于用灰制成,称为灰釉,又因上在陶上,成品后呈白色,又名为白釉。 在制釉的同时,将凉至半干的陶制品搬出屋外,通过阳光晒干或风干,待陶制品水分干透后,把它放入釉缸中,快速滚动,待陶品内外全部沾了釉水后,将陶品捧出,又轻放到木板上晒干或凉干。晒干后,装入窑内用柴火或煤火锻烧5—7日,然后打开窑口风冷,通过烧出的成品就是陶器,即可使用。柴火锻烧,成品为上品,煤火锻烧质量次之,而掌握好火候又是成品质量好坏的关键。 窑上烧陶窑的建设,窑上陶窑用陶土制成的方砖建成。方砖的制作,其揉泥方法与制陶揉泥一致,揉好泥后,使用砖箱作模制成生砖(砖块状体积为5寸×8寸×2寸),晒干后,堆垒入预先挖好的土窑上,用柴火或煤火锻烧成熟砖即耐火砖,制好砖后,选择一个坡度在30度左右的地块建窑,窑形为顺山爬长廊形、顶部为圆拱状。窑的大小长短按实际需要建设,每个窑留有上门、下门、左门、右门四大门,作为装陶和出窑来往之用,上、下、左、右设有烟孔,装好窑后,上门、左门、右门全封闭,下门封时留一个1尺见方的小孔,用于投放燃料。 窑上制陶人对陶窑有一种虔诚崇敬之情,规定每年古历5月16日为“窑神会”祭日,窑神会当日,由共有一陶窑的人家筹款备办猪头、公鸡、酒、香、烛、火炮等祭品,于窑头祭供,祭供时必心平气和、少语,和睦共事,由此才能生产出好陶器之效果。并有严禁妇女出入陶窑之规纪。 吴合斌、张细春、彭子齐、朱荣华、郭洪道、朱华政等10余人尚记得古法制陶的全部工艺。 窑上古陶制品类别为两大类,以颜色界分:一种是紫红色,称为红陶;一种为灰白色,称为白陶。品种主要有米缸、酒缸、水缸、酒壶、油壶、茶壶、茶钵、饭碗、菜碟、酒杯,桐油灯盏、茶盘、香炉、茶杯、排水管、大饭钵、烟卤管、花瓶、烟斗、烟咀、泥哨,大菜钵、花盆、菜缸、酒瓶等30余个品种,其制品坚韧耐用,盛食物日久不会变味。窑上古法制陶工艺,须与该地的特有陶土相结合,方能生产出优质陶。窑上古陶生产,主要是以满足当时人民生活所需的用器。但其所用制陶的高岭土与其它陶土不同,生产工艺也独树一帜,外观造形与花纹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产工艺,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