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卷(河西宝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由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及宋代说经演变而来,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农村中广为流传。 河西宝卷受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内容包含儒、释、道三教教义,还有大量非宗教的民间神话、传说、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多表现惩恶扬善、忠孝仁爱等传统道德教化内容。现已搜集到的河西宝卷达七百种以上,去其重复,得宝卷一百一十篇以上。其中的大多数是从中原传来的,在河西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当地人情风俗、方言俗语等内容。有少数是河西民间艺人自己创作的,如反映张掖人民斗争和生活的《仙姑宝卷》、反映武威大地震的《遭劫宝卷》和反映古浪大靖人民在武威大地震后又遭兵旱瘟疫等灾祸的《救劫宝卷》等。从内容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都可以从变文中找到源头。一是佛教内容的,如《目连三世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二是中国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的宝卷,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源于《孟姜女变文》,《天仙配宝卷》源于《董永变文》,写现实故事的有《还金得子宝卷》、《黄忠宝卷》等。三是寓言类宝卷,如《老鼠宝卷》和《鹦哥宝卷》。敦煌遗书中有两篇《燕子赋》,内容大体相同。 宝卷散韵相间,文词通俗优美,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均可讲唱,深受民众喜爱。 宣卷人在宣讲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然后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方开始宣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得喧哗和走动,唯中途宣卷人休息时才可稍事放松。 河西宝卷不仅是对民众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中包含的大量历史、文化、民俗信息对敦煌学及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宣卷与听卷的人数锐减,河西宝卷已濒临失传,亟待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