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高台县(Gaotai County)] 高台“倒秧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22 11: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台“倒秧歌”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倒秧歌”为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

倒秧歌又叫倒羊角、地奔子,是流传于高台县新坝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动作多伴随倒行的步伐,因而称之为“倒秧歌”,是高台民间社火的杰出代表。表演者头戴的羊角形的帽子跟藏族僧人的帽子非常相似。倒秧歌从社会功能看,属于宗教祭祀类舞蹈和民间节会类舞蹈的综合形式,是集佛教和道教的表演于一体的履定套路的集体舞。从其表演形态来看,属于道具表演类民间舞,兼演唱民间小调,曲调优美活泼,中间穿插即兴演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关于倒秧歌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跳秧歌,闹秧歌,闹着秧歌做什么,四书上留下乡人傩,解瘟疫来和地脉”的民谣。倒秧歌对其他的社火表演形式有所借鉴,具有多源性特征;它的表演形式有佛教和道教内容的世俗化表现,具有泛神崇拜的特征;它的演出队形变化借鉴军事布阵,具有强烈的军事攻防意识。

倒秧歌共有八个角色,16人表演。角色分别为:头鼓子、二鼓子、大旦、小旦、挎儿、道童、大棒、二棒各两人。当地民谣中“一肚子生了十六个娃,四个鼓子四朵花,两个后生两挎儿,两个娃娃出了家。”就是对倒秧歌角色的形象描述。

倒秧歌有说有唱,其说唱形式可分为自唱、点唱,边舞边唱、边说边唱等。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对神灵的祈求,对官府的颂扬、希望;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愉快心情的表达;也有唱古诗词的,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曲调有《小放牛》、《四景儿》等,句间加锣鼓铺垫。

倒秧歌的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丝弦乐器三大类。吹奏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马号等;打击乐器主要是二鼓、二锣、二镲,此外还有木鱼、响板、梆子、碰铃等;丝弦乐器主要是板胡、二胡。“倒秧歌”表演共有24种套路,经常使用的主要套路有:长蛇阵、龙摆尾、游四门、四盏灯、五梅花、黑虎掏心、黑旋风、蒜辫子、称勾子、双剪子等十种。

时至今日,高台“倒秧歌”面临失传,能熟练掌握表演方法的只有高台县新坝乡暖泉村现年67岁的闫重先一人。目前,高台“倒秧歌”已被高台县和张掖市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15 18:01 , Processed in 0.0390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