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昌平区(Changping District)] 牛坊村“花钹大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4 07: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坊村“花钹大鼓”――轻盈洒脱

昌平区后牛坊村“花钹大鼓”,是由十面大鼓和十二名舞钹儿童组成。它的特点可归纳为“轻盈洒脱”。“轻盈”主要体现在步伐上,该舞主要步伐为“跑跳步”,这一舞步贯穿全舞,不但给人以轻盈欢快的愉悦感,而且充分体现了儿童蹦蹦跳跳活泼好动的特点,配合“跑跳步”步伐,双臂时而作“双对钹”,时而作“自击钹”,时而“掏钹”,时而“晃钹”,时而自转,时而双人互绕,恰似一个个忽大忽小变幻无穷的珍珠在场上不停的旋转,浑然洒脱,流畅自然。在队形变化上,也突出体现了这一风格特点,例如:“龙通通”,在横排二、四、二的队列上,全体做“起鼓转”,忽而巧妙的变成了一大圈,四人顺时针行进,四人逆时针行进,同时作“双对钹”,忽而又变成了双斜排做“扔腿”动作。在“长行鼓(二)”队形变化中,十二名舞钹儿童,时而横向穿插,时而纵向交错,时而聚,时而散,时而双人纵向互绕,时而双人横向互绕,或“8、∞”字互绕;在“老八架下调”和“三钹起鼓”的队形变化中,除以上队形外,又出现在双圆基础上的灵活变化。

在音乐上,该村的节奏变化也极为丰富,也像串串珍珠将4/4、3/4、2/4的不同节奏有机的、巧妙的穿梭起来,且击打鼓帮和击钹沿的节奏较多,从音色上也显得轻盈欢快,流畅洒脱。

昌平区后牛坊村“花钹大鼓”独有的“轻盈洒脱”的风格特征,使其在众多的“花钹大鼓”表演中独树一帜,倍受人们的青睐,也是它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群众当中的重要因素。该舞在1956年由北京群众艺术馆干部张启润同志与当地艺人共同改编后,曾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汇演;1957年又将舞钹儿童扩大到二百五十人,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天安门广场的文艺大军,它独具风格魅力的表演,颇受众人的赞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8 02:22 , Processed in 0.0431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