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怀柔区(Huairou District)] 沙峪村竹马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6 12: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峪村竹马

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他花会节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旧时的竹马表演还用于祭祀。沙峪村的“竹马”在花会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以严谨著称。其第一代传人是邢怀,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

传统的“竹马”表演的内容是“萧太后打猎”,舞蹈共分八个角色。由于活动量大,舞蹈中的女角色历来由男子扮演。表演者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表演时演员身挎竹马,手持马鞭,在急促的锣鼓伴奏下跑出各种队形图案,队形的变化由头马暗示。可变出“圆场”、“四方斗”、“打香道”、“编寨笆”等图案。舞蹈动作则以跑为主,要跑出戏曲中圆场的感觉,加之马鞭的挥舞,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热情,很具观赏性。在队形变化的间隙,演员们在乐器伴奏下唱出动听的歌曲,音乐以打击乐为主,用戏曲锣鼓点控制节奏,渲染气氛。笙、唢呐等吹奏乐在队形变化间隙为演唱者伴奏,起缓冲调节的作用。歌声与舞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清末的鼎盛期到1949年的逐渐衰落,然后到“文革”期间的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村里的老艺人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又恢复了花会表演,但也仅维持了几年便又中断。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加之自身传承的原因,沙峪村“竹马”在近十年没有表演,生存面临危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6:32 , Processed in 0.0403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