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地秧歌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滦县地秧歌虽然与唐山、秦皇岛二市其他县区的秧歌同属冀东地秧歌的范畴,但是,不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形式内容方面说,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色。 滦南秧歌为“扭秧歌”中速大慢板的扭功为上,以中场为主。近年来周边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小出子,而且经专业人员和秧歌艺人们的不断改革创新,精品叠出。滦县秧歌不仅行当齐全,文武齐全,每个行当都有技艺精湛的一批领军人物。不仅全面保留了过街秧歌,大、中、小场的表演形式,还保留了其他地区已不见的唱秧歌。滦县地秧歌最为突出的是小场秧歌,数量多达二、三百出。 滦县地秧歌的发展历史时代名家辈出,奇能绝技代代相传,异采纷呈,极大地丰富了地秧歌的艺术表现力。脚步多变动感十足,身段端庄且灵巧活泼舞蹈优雅且张驰有度。各行当特点独具。武擓骚而不俗,文擓俏而不泼,小姐妞秀而不拘,丫环妞嘻而不闹,武丑滑稽夸张而不低级下流,文丑幽默搞笑而不色字当头,武公子敞怀抡袍、翻身撩叉,文公子体态轻盈、风流潇洒。武擓舞姿大起大落,脚步有咯蹭步,坐地蹦,横扭跨,大背跨,小踢脚、打帽子、打悠飞等二十几种,棒槌花更多,有平、立花、大小展臂花、小绕扣,双螺旋,双击捧槌花等,另外还有顶、扛、横、立、拦、插、背、旋等技巧。 音乐、服饰、化妆滦县地方色彩浓郁。滦县地秧歌伴奏一般两个大喇叭,两个小喇叭,大喇叭负责主旋律,小喇叭负责情节中的花吹。锣鼓也有完整的锣鼓经,伴奏的曲目有句句双,满堂红,大姑娘爱、上天梯、柳青娘等。 滦县地秧歌各行当的服装,头盔等多数是艺人们按照祖传的样式自己制作。加上购买来的戏曲服装绣片,花边及头上插带与攒花。所以地方特色突出,各行当角色上场,必须有带领的内衣,决不允许现代装外露、丑、公子必须是薄底快靴,妞。必须是绣花鞋,甚至边不论多冷的天上场也不允许带手套这样的细节都注意到了,为的是保持人们心中秧歌艺术美的完整性。 滦县地秧歌画妆也极其讲究,上场一律彩装,妞必须压鬓,丑必须勾脸,文、武擓,文、武丑、小姐妞、丫环妞、文公子、武公子各有扮相,各有彩妆画法,各有脸谱,小出子也必须改装方可上场。滦州地秧歌因为表演诙谐、风趣、细腻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