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的发式和头饰很有特点。在清代时,满族男子都要留长辫子,俗称锅圈发式,即:剃了双鬓角和后燕窝,留下头顶长发。满族入主中原后,要求汉人也不留满发,于是这种发式遍及全国,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丰宁还有“剃了辫子怕张勋,不剃辫子怕洋人”的民谣。 清朝满族妇女的发式富于变化,独具特色。女孩与男孩子长到16岁以后,才蓄发、结辫或绾成髻。发髻的名称和样式有好几种,如两把头、架子头、大盘头等等。两把头在民间满族妇女中最为普遍,流传至今。两把头就是将长发梳理整齐后束在头顶上,然后分成两绺再梳成一个横髻,将余下的头发梳成一个燕尾形的扁髻,压在颈脖的后面,因此,满族妇女行走时,脖子是不能随意转动的,这样显得格外庄重。 满族妇女不仅讲究发式,而且很注意头饰。如意头饰、大扁方头饰等名目繁多。梳如意头饰的一般中下层满族妇女不太多,只有迎亲、喜事场面才可得见,最普遍流行的是大扁方头饰。大扁方头饰用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至3厘米的银簪子,次的用白铜代替,又叫大扁方,横于发髻之中,把头发绕个圈,蓬起头把。 满族妇女很爱俏,所以对头饰更为讲究,从头饰上看家庭“门面”。戴上旗头(是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头冠以上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耳挖子、小耳挖子‘簪花等等,尤其是新娘子,讲究手饰,头饰,要彩礼首先要上一大匣金银首饰,而且都是要有一定份量的银饰制品。 现在满族的发式和头饰,一般人少见了。只有农村满族老年人和新娘子。新娘在举行新婚典礼时,有的梳上旗头,男子穿上旗服,在平常的时候女子梳着把头,五十岁以下的满族女人,平日都不时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