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休门吹歌主要流行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区休门及鹿泉、正定、无极、藁城、栾城、井陉等县(市)。石家庄休门吹歌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石家庄休门等地就有着吹歌形式的存在,当时的吹歌被称为吹鼓乐、吹响班、同乐会、坐棚等。 石家庄休门吹歌以民间的吹打乐为主,常在婚丧嫁娶和逢年过节时演奏,或为民间歌舞跑驴、舞蹈拉花等作伴奏,或在农闲时演奏自娱。它以管子、唢呐为领奏,配以笙、笛、龙头翁子、大弦、锣鼓镲、面锣、镗子、木梆等乐器。一般演奏多用A、D、G三种调式,唢呐、管子杆多用柏木、紫檀、红木或金属制作而成,唢呐碗由铜皮制作,中间有一圆箍。主要演奏地方民歌、民间乐曲,代表曲目有《锔缸》、《青天歌》、《豆叶黄》、《金字经》、《小放驴》、《小二番》、《大家乐》、《小放牛》、《海情歌》等总计约四百六十三首。吹咔戏在吹歌中极具特色,它主要模仿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评剧、哈哈腔等戏曲剧种,把各种戏曲小调的行腔和人物性格模拟的惟妙惟肖。吹歌代表性传承人是出身祖传四代吹歌世家的付锡芬。 石家庄休门吹歌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乐曲大都粗犷朴实,古朴纯真,节奏欢快跳跃,情绪热烈泼辣。吹歌中的乐器(如管子、唢呐、咔腔、口琴子等)能模拟人声,甚至能轻易地吹奏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令观众拍手叫绝。 石家庄休门吹歌的领奏乐器管子约在东晋太元年间传入中原,至今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现已面临失传。石家庄休门吹歌流传至今三百多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苑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存在与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精神气质、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