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皮影戏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在青龙被俗称为“驴皮影”,是个古老的戏种,于清朝末年开始出现在青龙。到民国初期,青龙开始有人建立影戏班,随后开始迅速扩展并很快普及到全县。 上世纪90年代初,青龙得利皮影团成立,到目前为止,此团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 皮影戏班由影台子,影人,影卷和乐器组成。在乡间演出时搭起的舞台叫“影台子”。办法是用木桩绑起四个支架,上面用木板铺成平台,台板上方用竹竿支起蓬架,在前台边缘装放一长条桌型案板,案上竖起影幕,作为影窗,影窗的高度和长度根据影台子的大小而定。 皮影的材料是驴皮,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 影戏班一般有影匠七八人,演唱行当通称生、髯、净、旦、丑,角色相当丰富,唱腔分为大板、二板和快板等,格律经常使用“三赶七”、“十字言”、“五字言”等。每种角色的唱腔又是不同的,但必须符合腔调。演唱时,演员用手指掐着喉头发音,来控制声带的粗细。皮影戏的操作演员主要有两个,即“上线”和“下线”,根据角色和性格的不同进行操作。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膊条”(2根)和“手条”(1根)。皮影戏在灯光运用上有着一定的技巧,正面人物出场用大灯,反面人物出场用红绿彩灯。伴奏二人,分弦乐和击乐。演唱时,演员按着剧本上的词句和乐队的节奏进行配唱,戏班的人虽都各把一摊,但都一专多能,相互配合极为默契。 影剧剧目繁多,共有60多部,多为祖辈流传至今的。常见的剧目有《万宝阵》、《五峰会》、《长寿山》和《蒋朋征西》等,内容多是以古论今,惩恶扬善为主题。 青龙人每逢庆祝节日和嫁娶、寿诞、丰收等喜庆日都请皮影戏班子演戏表示庆贺。习惯把为庆贺喜庆而演出的皮影称为“喜影”。此外遇到天灾-或盼求儿女和祈求福手时发下的誓愿,事后唱影以表心愿,被称为“愿影” 青龙皮影戏历史悠久,蕴涵了丰富和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是探索研究民间戏曲的珍贵文史资料,它表演技巧独特,艺术性极强,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