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打囤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囤是冀东南乡间农户的节日风俗。“打”是做、制造的意思,“囤”是一种圆形图案,象征存储粮食的巨大器具。正月二十五早晨,太阳没升起之前一家主人早早起来到院子中央用头天夜里准备好的灶灰,在地上淋划巨大的圆圈,圆圈内划一个巨大的十字,在十字中心放上麦子、谷子、玉米、高粱等所能搜集到的粮食颗粒,然后用砖头盖上,烧上几颗香和几张冥纸,在囤旁虔诚的祈祷,男主人找出春节时预留下的鞭炮在院内燃放,村庄上空不时传来清脆的炸响。小孩子凑热闹,搜寻燃放鞭炮的快乐,但绝不能去囤里走,更不能动砖头拿粮食,太阳出来后,大人都去忙各自的事情,那些囤或者被顽童破坏,或者被家禽家畜肆虐,不但一片狼藉,连囤中的粮食也都成了禽畜的美餐,全部不见踪影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将打囤的内容逐渐丰富,除了最初粮食囤之外,有的囤里盛放铜钱、纸币、饰物,糕点等,分别代表金囤、财囤、宝囤和美味囤等。 打囤地主要聚集于冀东南地区,大运河及湘江河畔,河北衡水、沧州一带,这里是京南平原大块地区,方园数百里没有山地、丘陵,河流较少,且多为季节河,除了生产玉米、小麦、豆谷类粮食作物,霞口鸭梨、漫河西瓜、樱桃西红柿,也都享誉一方,还有少量的苹果、杏梅等果园。 据受访老人讲,自从有田间耕作以来,农户就有打囤的习俗,该习俗以家族为主,世代相传。从打囤可以看出冀东南人民心中的艺术情节,彰显农民世世代代对土地和粮食的深厚感情,昭示着人们艰苦奋斗、向往富裕安康生活的美好愿望。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